1月17日,记者采访获悉,由江西日报社、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开展的“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主题调研活动日前结束,并评出金溪县、樟树市、铅山县、安义县、宁都县、星子县、莲花县、吉水县、万年县、分宜县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
宁都县从29个千年以上文化历史古县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文化古县,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经过推荐、专家审核、媒体公示,共29个县(市、区)成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候选单位,并在中国江西网进行了形象展播。同时,主办单位织了由南昌大学、江西师大、江西财大等文史专家组成的多个调研小组,深入部分候选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宁都采茶戏
莲花山青莲寺古树及古建筑
金精洞碧虚宫
赖村经纬阁
中秋竹篙火龙
尚义坊
清初宁都三魏印板
宁都水口塔
中村傩戏
石上割鸡担灯
“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相传已有多年的传承历史。可供考证的有多年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便进到里面朝拜,后来便得了一子。梦醒之后,夫人便将梦境告诉了丈夫。这李姓人家有万贯家财,丈夫便说:如果真能生得一子,一定要在妻子梦境所说之处建一座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每年一定前往杀鸡朝拜。不久,妇人果然怀孕,第二年生得一子取名李汉灵。孩子出生后,夫妇果然依诺而行。在孩子周岁时,妇夫带着孩子前往朝拜。李汉灵成年之后结婚,十年之中生下三对双胞胎六个男孩,后来又生两个女孩。从此李家处事越发仁义。最让村人感动的是,他家出资架起了大河之上的木桥,方便了两岸村人往来。大家见李家对汉帝庙虔诚的朝拜,家境不断兴望,便认为汉帝庙灵验,纷纷前往朝拜。在每年元宵,会拿着供品,提着灯笼前往朝拜。随着活动的不断进化,活动中有了世灯、龙灯、担灯、马灯,活动声势越来越浩大。
石上曾坊桥帮灯
曾氏家谱记载,曾村曾氏属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他们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每年新年的初一到初十,全村安排十户人家,每户将菩萨抬到家中过一天,叫菩萨过家。菩萨过家轮流的次序,按村中出入路线前后轮流。每年被轮到的10户人家,也就是首事。(既当年菩萨过家活动的主持人,这也就是后来桥帮灯活动组织形式的前身)。到年初十一日,将菩萨送回庙里,全村便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晚上男女老少提灯去庙中祷告。人多灯多,有的提一盏,有的提两盏,有的拿三四盏,显得很乱,灯的制作也很粗糙。到清乾龙年间,村中一位曾氏太公到苏州一带做生意,看见苏州人元霄节在玩“桥帮灯”,感觉特别好看。于是就把这种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带回本村,并用于汉帝庙的祀奉活动。这种灯一开始一块桥帮上只有四盏灯,到后来发展到一块桥帮上10盏灯,制作工艺也很精细。桥帮灯成了村中曾氏人每年祀奉汉帝庙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宁都黄石中村傩戏
中村客家傩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傩节目表演、禳神祈福、神话传说等。以传承的现有资料透露的信息,可以分析推测出,中村客家傩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供考证的已有多年的历史。
相传多年前,距中村三华里的瑞金县丁陂乡山潭村的福主庙(供奉华光菩萨)毁于火灾。该庙福主变成一只飞天雕子(即小鸟),飞到中村屋后古樟树上哀鸣。村民驱之不走,用鸟铳轰也不走,且越轰叫声越哀,连续数天不止。村民觉得奇怪,一位老人对鸟说:“如果你是三潭村的福主神,就请不要哀叫”。鸟果然停止了哀鸣。老人复问:“如果福主神愿在我村安身,就请准三次圣珓”。说完老人拿出铜币当珓,果然连准三次圣珓。同时又从树上掉下一本唱本。于是全村人敲锣打鼓把“福主老爷”迎进村,临时安了个神位,以后又在其位置上建起了座福主庙,依照山潭福主庙的模样塑了一堂神像。后来此庙毁于大火,现庙是在明代年间建造。经多次维修,仍完好。傩班供奉的祖师是“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傩节目与庙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傩班外出禳神和演出,至正月十六日结束,其间要经历两县、三乡一百多个自然村;第二次外出禳神和演出是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历时7天,期间经历7个自然村。每次外出禳神,演出声势浩大,数十人上路,有抬菩萨的、扛神旗的、吹鼓手、打三眼铳的、抬戏箱的、演节目的、挑米箩的;一路上神旗飘扬,铳炮喧天,每到一村,人们都要用三眼铳或喜爆迎送,每到一村必作表演。出游禳神演出结束后,各村联合请戏班在福主庙唱傀儡戏,以示答谢神明。在傩班禳神演出期间,各家要设盛宴,以示祝贺,“重阳节”被移到这一天过,气氛热闹非凡胜过春节。这一传统在土地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保留了部分形式的存在。
年,宁都县文化局以敏锐的触角,伸向中村客家傩,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黄石中村傩戏剖析》引起了各界的广泛注意。年在宁都县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整理了部分中村客家傩剧目,并组织专人进行排练。
11月18日,在世界第19届客家恳亲大会开幕式上,中村客家傩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客家人的广泛瞩目。
年在南昌举办的首届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中村客家傩再次在一个广阔空间露面,为中村客家傩的保存、保护、光大打下较好的基础。
赖村东塘木偶戏
赖村东塘杖头木偶戏,据说是在明末清初年间传入的,止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一位姓黄的人从福建上杭学艺回来,开始在赖村东塘村表演,由此盛行,并流传至今。
东塘村的杖头木偶,又称“雕脑子”、“木脑戏”、“蚊帐戏”,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木偶头部只有两只拇指大小,上面雕刻各类头像,表情丰富,两眼夸张突出为两个大圆球,白多黑少,鼻平而阔,两眉倒竖,八字胡须,嘴角下拉,整个面部短而浑圆。设色较为单纯,以白色为底,以黑色画胡髭、眼珠、眉毛等,造型与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相近,其余部分则十分简括,身上用衣服遮住。它内部虚空,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只有一人,手脚并用,两脚踩打锣鼓,双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表演时,说唱对白,模仿戏中男女人物角色语气,均由表演者一人完成,故而表演者需多才多艺。以前,木偶戏的剧本多由师傅口传心授,也有的故事情节是由艺人即兴发挥的。唱腔多用采茶戏腔调。唱词有二句、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句或非七句,无特定腔调。后来,他们也会套用采茶戏的本子进行演出。
东塘杖头木偶戏的演出,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过去村里人做什么喜事,如结婚生子、做寿过生日、建房乔迁等等,都会请他们来演出。有时他们也会自己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四处游演。因此,他们演出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在东塘本村、本县,甚至还出县到兴国、于都等地演出,都很受欢迎。
大沽古教花灯
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来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年青人。按时间推算,项目从起源到现在有多年的历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在“文革”时期曾经停止了十年。
项目从起源至今,其传承区域以古教村口为主,大沽村的仙石下、何脑、蝴蝶再等地也有传承,其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与古教一致。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年恢复。
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牌”为最核心的内容。
“洗马拆牌”,这是一项融武功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习俗。从洗马生活场景模拟,到武术动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动作刚劲有力,有着力和技的美。情态照应,传神准确。动作变化、过度、排列、造型都有自然顺畅之美。
刘坑马灯舞习俗,包含着浓重的客家情绪,对于客家研究有资料价值;是一项独特的民间舞蹈习俗,对于现代舞蹈形式和内容的研究、创新有重要的资源和参考价值;其习俗在当地祭祀和祝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去,在宁都每年各地的民间演出活动开始前,都要请马灯队进行“洗马拆牌”的表演,既有生动的武功舞台表演,又代表着“清源祖师”(戏神)化身到场。所以马灯队的“洗马拆牌”表演习俗,在宁都的影响力很大。
宁都鼓子曲
宁都鼓子曲,是一种渔鼓说唱艺术。渔鼓,是在一根捅去竹节的,二尺一寸半长度的毛竹筒的一头,绷上蛇皮作为鼓面供敲打。演唱时,演唱者用左手端着渔鼓,同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托着一枚铜钱击打竹筒则身,用以击节;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拍打鼓面,相互配合;用瞎子算命的诵颂腔调和教化子沿街叫化的“过街溜”腔调,使用宁都地方方言进行说唱。
在20世纪末以前,宁都鼓子曲只能一人说唱,二十一世纪初起也有人编排成多人说唱。其说唱生动,语言流畅,曲调委婉优美。能演绎历史、说唱故事、描叙人物、营造意境。在说唱中,通过其说唱语言和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多、少等技巧,充分展现说唱内容的凄、婉、缴越等情绪和意境,有其独特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宁都及周边县许多地区的百姓喜爱。
宁都鼓子曲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多年的传承历史,中间从未间断过,在“苏区”和“文革”时期,被用以表现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内容。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是在一根二丈余长的毛竹篙上扎上火把,用四十九根竹篙火把组成的队伍,举着在夜间走游,意欲驱除邪恶追求祥和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南云村发生了一场特大瘟疫,村人束手无策。一夜,一位卢氏祖太公突然梦见天空出现火龙火虎与瘟疫进行搏斗,并取得胜利。于是组织村人按照梦境中所见火龙火虎模样进行制作,在夜晚点燃,举着在村子里走游、意欲烧死瘟疫。当巨大的火龙队伍在漆黑的夜晚出现,村人受到强烈震撼,深信灾难定为火龙火虎所战胜。之后不久,灾难果然消退。为了纪念火龙火虎的功德,村人集资雕塑火龙火虎神像,在村头建火龙火虎庙。每年八月从初一到十五(中秋)举行火龙火虎纪念活动。“文革”期间曾停止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竹篙火龙活动得到外界广泛 宁都采茶戏,是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个独立的剧种之一;是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式样。
宁都采茶戏起源于清乾隆中期的,宁都南部的赖村,青塘一带。据老艺人留下的资料显示,最初的起源,是一个叫林官保的打砻师傅,爱好唱山歌小调,后来发展到每年过年时,用山歌的曲调,唱着祝愿的话语,用一面锣伴奏,给村民拜年。当地专家称之为“耍春锣阶段”。没想到一唱走红。林官保便收了两个徒弟,做了两茶灯,载歌载舞表演,后渐渐有了表演身段和一些简单的步法。开始用茶女(男扮)和茶童同时表演,大受乡民欢迎。专家称其为“搬灯子”,也有叫“灯子戏”的。在小旦(茶女)小生(茶童)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插科打诨的小丑行当,被称为“三角班”。后来又增加到七个人演出的节目,被称为“半班”。这一阶段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解放以后,在政府的重视下,年成立了“宁都专区群众剧艺工作团宁都地方剧部”。既:“宁都采茶剧团”的前身。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前,是宁都采茶戏发展最快的时间,“文革”剧团解散,“。年剧团恢复,采茶戏进入全盛时期。现有“宁都采茶歌舞团”,和民间的20多个农村剧团长期在演出。
翠微峰摩崖石刻
翠微峰崖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翠微峰风景区金精洞口北侧一百米长石壁,金精洞与翠微峰相邻。
翠微峰崖刻历北宋、元、明、清四代,存有崖刻四方:“金精福地”为北宋皇祐四年()题刻;“平寇颂”为元延佑二年()题刻;“金精胜概”为明万历年间题刻,“游金精”为清道光丙申年()刻。
“金精福地”位于金精洞口北侧约20米处山壁上。“金精福地”四字直排、楷书、阴刻,字长0.7米、宽0.6米,书法端庄雄健,石刻总长2米,宽1.2米。
“平寇颂”位于金精洞口北侧约10米处崖壁。石刻上下长2.9米,宽1.8米。刻文计15直行余字,字长9厘米,宽9.5厘米,楷书阴刻。因石质风化,刻文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
“金精胜概”位于金精洞口北侧约1米处崖壁上。刻文幅高1.8米,宽6米。“金精胜概”四字横排、楷书、阴刻,字高1.6米、宽1.5米。石刻字迹清晰。
“游金精”位于金精洞口北侧约8米,石刻面积1.5米见方,竖排8行隶书阴刻,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
目前,翠微峰崖刻四方保存基本完整。
朗际牌坊
朗际牌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肖田乡朗际村委西北三十米处,周围均为村民住宅。
朗际牌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朗际牌坊呈座北朝南向,系青灰麻石垒砌,四柱三门梁柱式结构造型,面阔5.7米,通高7.7米,占地4.56平方米。坊的四柱各以长2.4米,宽0.55米,厚0.51米的条石为础,础的两端饰花草浮雕,上面并列曲卷状护柱石,明间宽2.5米,两侧门宽1.3米,三门均置高0.33米的石门槛,坊顶逐级内收,每级均有佛龛。坊顶两端饰倒立鳌鱼,中央饰怪面兽,脊吻饰龙首,明间门楣上嵌石匾额四方,其中南面匾额书“旌表儒童肖行三之妻黄氏坊”“节孝”、“圣旨”等阴文。此坊通体饰以精美的花卉浮雕图案,各级之间错落有致,给人以端庄华丽之感。
水口塔
水口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梅江镇南一公里的梅江西滨,南邻永宁寺。
水口塔始建于明万历壬辰年(),初建九层,清乾隆廿六年()飓风折顶,四十三年()改修为七层。现风貌为年重修。
水口塔占地94平方米,塔高41.5米。该塔为双槽砖塔体,塔内自下而上,明、暗室相间。明层出平座,八面勾栏环绕,暗层出翘角腰檐,风铃满目。塔身由外壁、内廊、塔心室三部分组成。内廊砌砖阶通各层,二上二下,曲折回环。塔心之东、南、西、北各设一门,使塔心室与内廊相通。外壁亦设四门,供游人出平座驻足远眺。二、三层置不同形状神龛、藻井。二层以上复道上下,塔门虚实相间,内廊有通光(气)口,其型制、结构在江西省属首见,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时说:“在全国亦很少见。”此外,其底层只南、北各设一实门,供游人登塔或入塔心室供奉,八面还分别依卦名序嵌字题额(乾元启远、坤维奠位、震蛟腾汉、巽榜传芳、坎水生精、离明挹秀、艮峙凌霄、兑风横秋),并出“福”、“禄”、“寿”字和绘以卦形与日、月、星、云、鹿、花、木、简册等,是释道合一的文化载体遗存,在江西省亦属孤例。
黄陂山堂古窑址
黄陂山堂古窑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黄陂镇山堂村约50米的矮山领上,窑岭高出地面约10余米,由四个长条山岭组成,平面略呈“山”字形。
黄陂山堂窑产品中的划花、印花薄胎器与景德镇湖口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基本雷同,青瓷碗和高足杯亦为元代风格,故黄陂山堂窑的烧造年代与景德镇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南宋后期一直延续到元代。
黄陂山堂窑的产品有青釉瓷和青白釉瓷,而以青白釉瓷器为该窑的主要产品,其产品胎骨薄而坚、色泽细腻光莹,器形繁富、制作精巧,可与景德镇窑同时期的产品媲美。其产品的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三种。其器形有碗、碟、盘、钵、罐、杯、瓶、壶、器盖等,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圈和垫钵、垫饼和垫柱、石臼。
目前,黄陂山堂窑保存基本完整。
江西军区司令部旧址
江西军区司令部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梅江镇李子园村中,座西朝东,前邻水塘,后、左、右为居民房。
年1月下旬,江西军区司令部由兴国迁入宁都县城,然后迁到这里,直至年10月。在此期间,陈毅、蔡会文、李赐凡先后任司令员,李富春、彭雪枫、曾山先后任政治委员,郭天民、陈奇涵、薛子正先后任参谋长,蔡会文、刘畴西、邓小平、罗荣桓、甘渴汉、黄志超先后任政治部主任。江西省军区司令部系全省地方武装的领导机关,它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掩护转移,开展游击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
江西军区司令部旧址系砖木结构,面阔20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硬山顶,门楼均饰花饰。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宁都县梅江镇沿江路27号,座西向东,东临梅江河,西、南、北均靠近居民住宅区。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始建于年,原为耶酥教牧师住宅。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该军地下党组织中共特别支部委员会的策动、组织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于此起义加入红军,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这就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著名的、有重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外观为西欧式“似罗马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高10.8米,环四坡水屋面,四周拱券式回廊,底部有高出地面1.2米的防潮防水砖基楼面。旧址占地面积.35m2。旧址内部一楼设“宁都起义历史陈列”,二楼设“赵博生卧室”、“宴会厅”复原陈列。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梅江镇七里村“赖芳汉屋”,座北朝南,四面皆邻村民住宅。
年底,中共江西省委机关由兴国迁入宁都,先驻县城耶酥堂,一月后,迁到这里,领导江西党的工作,直至年10月。省委书记李富春住此屋楼上。年4月和9月,省委在此召开了工作总结会议和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系砖木结构,二层,面阔11米,进深23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硬山顶,青砖风火墙,青瓦覆盖,门首分为两阙,大麻石门楣上用两块麻条石竖起门楼,青瓦盖顶,檐角上翘,并饰泥塑卷云草纹;门楼面装饰华丽,有阳雕“双凤朝阳”图案,阴刻草纹,上彩古典故事画等等,大门双开,麻石门坎,屋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中间是厅堂兼过道,两侧是住房。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
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含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中“龚氏宗祠”,俗名“新屋”。座北朝南,四周皆邻村民住宅。
年1月15日,根据党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建立全国苏维埃根据地”,并在党中央之下设立全国苏维埃党和红军的指导机关的决定,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这里成立了。毛泽东在此居住并整理了著名的《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
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含毛泽东旧居)系砖木结构,悬山顶,南北长25米,东西宽16米,屋内分上、中、下三厅,面阔三间,中下厅之间有一约高0.3米的麻条石门坎,中厅中间石砌长方形天井,后厅北墙之间用木板隔扇一间,屋前三面土石砌围墙,后厅右厢房是毛泽东旧居,长8.5米,宽3米。
宁都会议旧址
宁都会议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座西向东,西面檐阶前为一场地,东、南为过道,北邻土房。
宁都会议旧址名为“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系小源村曾氏一宗祠,年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共局在此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史称“宁都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的重要会议。
宁都会议旧址是一幢砖木构建的青砖、青瓦硬顶、防火墙、脊角上翘装饰兽吻的祠堂。其东西长21米,南北宽13.5,分上、下两栋,总占地面积.5平方米,下栋前檐宽2米,两根园木柱上装圆雕枋,石门框,木制双开门,屋内面阔三间,下栋为一廊厅,中间长方形天井四角有四根立起的园木柱。上栋厅后墙有一用雕花木板隔扇祖牌位龛,左右为屏风隔扇间,上栋比下栋的地面高0.4米,砌麻石台阶,左右设一边门。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会址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会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黄陂镇排下村“中排”,座北朝南,背靠小山,面对池塘、田野,两边皆邻村民住宅。
年11月底至1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机关和毛泽东居住于此。期间,在此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立三错误”,讨论与决定了第一次反“围剿”转入战略反攻的军事部署等重大问题。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会址,为民居,土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二间,占地余平方米。其中前厅两侧厢房用木板隔扇,后厅中有一半月形花池,后厅左房为毛泽东旧居。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都县梅江镇七里村西南,名“赖翠廷翁祠”,南临小塘,东、西、北均邻村民住宅,座北朝南。
年1月至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机关驻此,曾山任省苏维埃主席。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为祠堂,砖木结构,青砖风火墙,硬山顶,占地面积平方米,双开大门,麻条石门框,门首上书有“赖翠廷公翁祠”,屋分上、下两栋,中间石砌天井,面阔三间,上栋后墙用木板隔扇一间。
古韵流芳展新姿——宁都县创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工作纪实
廖海峰鄢朝晖
这里,是客家祖地,客家先民聚居和播衍中心,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这里,是文乡诗国,南宋时期成立的“江湖吟社”闻名全国,明末清初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这里,是苏区摇篮,拥有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众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
1月17日,宁都县因文化积淀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和科学合理的文化保护工作,获评“江西十大文化古县”,是赣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夕阳下的千年古村东龙,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小村名气不小,先后荣获“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历史文化古村镇示范项目”、“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桂冠。这一切得益于小村保留完好的多栋明清古建筑,其中“百间大屋”更是蜚声中外。
世界客家学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劳格文先生在参观“百间大屋”后感叹道:“像这么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在世界各地都十分罕见,在这里拍一部清代历史剧,可以不用布景。”
据统计,宁都县像东龙村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人们行走在梅江两岸,不时可以看到古村民居、碑林石刻、亭台楼阁、古寺庙宇、革命遗址等,宛如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客家歌、戏、舞、文、剧、词等各色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使这里如同一座客家民俗大观园,学术界把相当数量的宁都民俗作为古代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来研究。
宁都有些民俗文化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如明末清初出现的宁都采茶戏,被列为全国地方戏剧的独立剧种;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曲艺的独立曲种。这些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极富地方乡土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条大放异彩的传承路
为了让传统文化重放异彩,宁都县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制定了《宁都县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专项实施规划》,先后出版《宁都客家方言纪略》等一批反映宁都深厚文化的书籍,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文化保护与发展把脉开方。
资金不足,始终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瓶颈”之一。该县通过政府投、部门帮、企业捐、社会筹,累计投入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资金5亿多元。同时,以项目推进、适度开发来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修旧如旧、重点保护”的原则,对红色旧址进行规划、维修、重建及开发。建立了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项基金对民俗传承人进行生活补助,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表演队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既保护了传统,又传承了传统。
一张叫响全省的新名片
该县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在做好抢救、保护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将过去分散、自发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逐步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发展前景看好的喜人局面。
该县兴建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创立了宁都文学院,承办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第二次理论研讨会,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画家、陶瓷艺术大师等前来采风,深入挖掘和宣传宁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宁都的传统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前不久,在由江西日报社、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江西十大文化古县”评选活动中,宁都县喜获“江西十大文化古县”称号。从此,宁都县又多了一张响亮的文化新名片——“江西十大文化古县”。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该县提炼和倡导“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新宁都精神,打造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高地”,让宁都振兴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宁都县传统文化正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