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食
吃
不
停
DeliciousfoodKeepeating
宁都经典的美味佳肴在此汇集
客家民系在千年迁徙的历史中创造了璀璨的客家文化,而饮食是客家文化习俗的重要表征。客家饮食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社会生活,把具有客家文化特质的饮食文化通过客家菜这个鲜活的文化载体进行传播。所以在客家餐饮文化中,客家元素丰富着客家菜的文化底蕴,并把客家文化贯穿到饮食活动的全过程,使客家菜成为客家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客家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系性格。挖掘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开发客家旅游饮食产品,对提升客家民系文化经济价值,推动客家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宁都是客家先民较早聚居地、亦为早期客家摇篮地之一,今仍为纯客住县。自古以来,宁都“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谓男不务耕,女鲜业织,而奢丽暴费惟富室有焉。……吾邑风俗类近古。民间服食、器用率朴陋无华。”这些文字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宁都人民从古以来勤劳朴实,勤读诗书,重礼尊义,无浮华侈靡习俗的美德。宁都还有这样的民谚:“草鞋脚上,灵牌背上”。这既是客家人饱经风霜,流离颠沛的生活写照,也是客家人敬祖祀宗,慎终追远的心声反映。
1.宁都肉撮
宁都肉撮,是江西知名小吃。“肉撮”又叫肉丸,是“肉丸”的宁都方言。在赣南地区尤其是宁都,非常喜欢。宁都肉撮,是用肉(一般用猪肉、鱼肉)用设备打碎,然后取部分淀粉、水,制作而成的。口味独特,口感细腻,是宁都人民最喜爱的小吃。宁都人,每天早起的早餐就是宁都肉撮。而每逢喜事,也必须做两碗宁都肉撮(一个猪肉做的,一个鱼肉做的),宁都人民的风俗也有“无肉撮不成席”的说法。因为宁都人经商、求学分散到全国各地,慢慢的也传开来。每当出远门,也带着点肉撮在身边,作为家乡的小吃,和全国的亲朋好友分享。
宁都县是个客家迁徙之地,客家摇篮。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宁都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宁都肉丸中的猪肉丸和鱼肉丸是宁都客家过年或办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2.宁都三杯鸡
宁都名菜,有几百年的历史。活嫩子鸡连同内脏,切块,用糯米酒、酱油、猪油各一杯,少许葱姜,不加水,砂钵文火炖半小时,至卤汁收干,加麻油即可。原汁原味,肉质鲜嫩。
三杯鸡,最早起源于宁都,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成为江西名菜之一。《中国建设画册》曾刊载此菜谱向海外推荐,也曾入选为年1主菜单,已编选入《中国名菜词典》。
宁都三杯鸡的用料为一只宁都三黄鸡(因羽、胫、喙“三黄”而得名),植物油、酱油、米酒各一杯,还要放上姜、葱等。制作方法是:将鸡宰剖洗净切块,放入陶钵中,加盐适量拌匀,再放入油、酱油、米酒和姜片3至4片,将葱白放在鸡肉上面。陶钵放在旺火之上,待钵内的汤汁煮沸后,即转文火收汁。期间,应将鸡肉翻动数次,以防烧黏钵底。鸡肉炖烂后,去掉姜、葱,淋上少许麻油即可上桌。此菜以其色泽红润光亮,鲜香嫩滑,原汁醇厚而闻名。
3.宁都空心菜
做客宁都或是在外地的宁都餐馆用餐,凉拌空心菜是一道不可缺的开胃菜,常常是上了一个吃完再追加,中午吃了,晚上接着吃。一个地道的宁都人,无论是耕作不休的农民,还是机关单位上班的工薪人员,不管是经常吃住在家,还是经常出入宾馆接待应酬,吃饭时都爱吃凉拌空心菜。宁都人远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乡,点的第一道菜往往就是空心菜。吃过宁都凉拌空心菜的外地人,到了宁都或是在外地的宁都餐馆也往往首选这道菜。
空心菜又名蕹菜,并非宁都特有,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种植,但宁都人配制空心菜颇具匠心。
原料上乘是美味的源头。空心菜随处可见,宁都用来做菜的空心菜和外地的有区别。外地用来炒制的空心菜大都是那种菜苗向上生长、茎较粗大的可长成几十厘米的那种,宁都人称它为子蕹。在宁都很少选用这种做菜,这种空心菜茎大、叶大,吃起来没有那种脆脆的口感。宁都人一般都选那种匍匐在泥土上的空心菜,这种空心菜大都是匍匐在地面上如藤的菜茎上发出的新芽,一般只有几厘米长,宁都人称它为龙蕹或藤蕹。这种空心菜或许是由于紧贴泥土,显得格外鲜嫩清脆。
选菜选择那种最“土“的,做菜也是最原始的“土”办法。洗菜一根一根洗,切菜不用刀,用手指一节一节地掐,生怕刀锋切断菜的鲜嫩。更为独特的是,在做菜过程中不用锅炒,不放一滴油,而是拌辣椒。宁都做空心菜都是简单地先煮沸一盆水,把青椒放到水中煮熟或者放置火上烤熟,然后把手掐的空心菜倒入水中煮一会即夹起。这时,把煮熟或烤熟的辣椒放到一个赭褐色内有深槽的陶钵里,放上盐、蒜仁,用一根打磨得光光的小木棍把辣椒磨碎,再把煮熟的空心菜放进陶钵里用筷子搅拌,让磨碎的辣椒和盐与空心菜融为一体。就这样,不用放一滴油,不动锅头、锅铲,一道凉拌空心菜清新地和钵而出。
土生土长的土菜,土里土气的土办法,让你品尝独特的原始自然风味,鲜辣生津,开胃可口。
4.大块鱼
大块鱼是宁都土菜之一,因为是家常做的鱼,所以鱼是最常见的草鱼。选择一条一斤左右的草鱼,处理过后切成大块,抓少许生粉。小米椒放上几个,各色辣椒再配上一些,姜片不用切太薄,让姜的香味可以慢慢出来。等一切准备妥当,把各色材料依次放入锅中,煮熟即可。上桌后的大块鱼,有鱼肉的鲜嫩,也有淀粉的滑嫩,还有小米椒及各种配料的香辣味,配上不同颜色的辣椒做点缀,色香味俱全,并且营养也顾上了。
5.宁都酒糟芋子
酒糟芋子,这是一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菜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宁都,特别是乡下人,大部分人家都会自家做米酒,酒糟自然就有了。而芋子,田里也种了,所以要做这道菜,那确实是相当方便的。
酒糟,就是酒渣,是做米酒时自谷物中蒸出酒精或酒精饮料后剩下的残渣,也就是酿酒的余渣经过粗滤除去固体谷物后,剩下的被溶解的残留物和细颗粒,可吃,也可用做家畜饲料。
做这道菜其实很简单。先把芋子刨去毛皮,冲洗干净,切成块儿。再入清水锅内,点火煮烂,再放入酒糟(不要太多),加些佐料煮熟,就可以吃了。当然,很多人喜欢把它捣成糊状,这就需要用锅铲把芋子捣碎,和酒糟拌匀就行了。而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如加盐的,可以放葱蒜一类的;如加糖的,就放红枣也行,都可以,煮到汤浓得化不开了,乘着滚烫,最好吃。
真的,做酒糟芋子确实超级简单,但这个菜又好吃,而且还很经济。过去,这个菜一般是给家里人吃的,不会端上桌给客人的,怕掉面子。可今天不同了,饭店酒馆也有这道菜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吃多了怕会影响身体,就这样的菜最好了,芋子绵软,酒味浓郁,香气扑鼻,很能下饭的。当然,滴酒不沾的人吃了,可能会醉,会脸红。
6.宁都荷包辣椒
传统的宁都荷包辣椒味道偏咸,比较下饭,当然,下粥也是不错的选择。辣椒经过油煎之后,吃到嘴里是皮微脆,肉软糯,有种又不油腻的感觉,其特有的味道和所含的辣椒素,又有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的作用,所以特别招人喜欢。
但为什么叫要“荷包辣椒”呢?想想,从辣椒的样子来看就知道了,去了蒂的大辣椒可不就像是个长口袋么?口袋不就是荷包嘛。
7.擂茄子
擂茄子是宁都人平时喜欢吃的一道菜,很能催饭下肚。这道菜可咸可辣,随自己的口味,怎么做都可以。
围坐在一起,吃得又香又辣,快快活活,三下五除二就把饭吃完了。
8.宁都芋包子
烧(油炸)芋包子,是重阳节宁都人必备的节日食品。重阳节的午后,家家户户都开油锅,无论你是走在城镇街市还是乡村小道,都是鞭炮声声,笑语阵阵,空气里都飘着芳香。
芋包子是用芋子、米粉为原料的。先将带毛的芋子煮熟,剥去芋毛,再将芋子舂烂,倒入适量盐水、米粉或是薯粉,充分揉匀后,撮成一只只的丸子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黄赤后捞起,稍凉片刻即可食用。
芋包子外酥内松,口感很好,吃起来满嘴香喷喷的。随着食品的丰富,现在常年都有人在城镇街头现炸现卖了,宾馆酒店也把它当做一道菜。猛然在桌上看见,你会疑心宁都天天都过重阳节。
芋包子还有一种做法,生芋子不下锅煮熟,直接用擂钵先刷成浆,再掺和米粉油炸。这种做法虽然繁琐,但炸出来的芋包子更酥脆。
9.宁都灯盏糕
灯盏糕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外皮原料为大米浸泡后磨成的米浆,又伴有葱花等佐料,味道很香。它可以当作主食,也可作为日常小吃,还可以用来下酒,是一种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油炸食品。有一首儿歌:“灯盏糕,油锅里;味道香,膨膨起;鼻子闻着香肚里,没有钱买会猴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10.宁都啤酒鸭
啤酒鸭鸭肉酥烂,汤汁微干,一大块一大块的夹在筷子上的那种感觉,特别的好。
是的,一盘啤酒鸭就是一道风味独特的佐酒佳肴。它是将鸭肉与啤酒一同炖煮成菜,使滋补的鸭肉味道更加浓厚,鸭肉不仅入口鲜香,还带有一股啤酒清香。不仅是下饭佐酒的佳肴,而且它鲜香微辣,略带啤酒香味,风味独特,回味无穷,并兼有清热、开胃、利水、除湿之功效。
江宁大酒店美食推荐
江宁大酒店座落于水东工业园水东大道桥头,集餐饮、会议、住宿一体的准四星级品质酒店,是商旅、出行优选酒店。公司酒店部拥有全新高档装修多个住宿房间(其中有豪华单间、温馨标间、开阔的景观房以及奢华的套房),其中包括大中小不同规格的会议厅。承接各单位、各公司各类会议的召开;餐饮部有专业的厨师提供各种特色早餐、中餐、晚餐,与此同时公司有最专业的服务人员,让顾客感受到最贴心的服务,并深受广大顾客的信赖和喜爱。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参观、指导和消费体验。
服务-
识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