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回顾栉风沐雨的革命征程,三大法宝的战略思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集中体现并加速形成,逐步发展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战略支撑。
在莲花县城确定转兵井冈山后,毛泽东心中明了,目前各种事项当中,有两件最为紧要,就是稳定部队军心和尽快联络上“山大王”袁文才。所以部队一到三湾,毛泽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袁文才写信,要何长工找人送往井冈山茅坪。
就在9月30日下半夜,三湾的两个农民打火把赶到,送来了“袁文才同志亲启”的信。熟睡中被叫醒的袁文才看完信,目光落在“毛泽东”的落款上,如坠云雾之中,好一会才传下“各头领议事”的话。片刻,农民自卫军的大小头领赶到,袁文才将来信念了一遍,众人面面相觑,只有司书陈慕平高兴地说:“毛泽东我认识!去年秋上我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主办人就是他。毛泽东是党的中央委员,前不久的秋收暴动就是他领导的。”“原来是这个人。”袁文才说罢,问大家:“毛泽东说来这儿和我们搞什么武装割据,不知道怎么个搞法。这事你们意下如何?”众头领议论一番后,一致认为不要理睬,免得吃亏上当。陈慕平一听叫了起来,当即提出愿替袁大哥走一趟,去三湾看看是不是毛泽东。袁文才觉得有理,提议叫上宁冈县的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一道去。
毛泽东在杂货铺等得焦急不安,忽听报,袁文才的代表来了。他快步赶往钟家祠的团部。刚一进门,陈慕平就认出他来。毛泽东也记起对方,不觉大喜。双方坐下,陈慕平将袁文才的亲笔信递给毛泽东。打开一看,只见细毛边纸上写道:
毛委员:
敝地民贫山瘠,犹江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敬礼
袁文才叩首
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亲笔信
毛泽东看了后,微笑中略带正色道,“文才同志何必来此客气的一套,这不是他对我们的逐客令吧!”陈慕平坦诚说道:“让你讲对了。但这不是袁大哥的初衷,不然怎么派我们到三湾来?”毛泽东颔首道:“作个客套之辞没啥关系。我们知道,文才既是党内同志,就不会将工农革命军拒之山外,是吗?龙超清同志,江西省委写信要我们来,说宁冈有党的组织,想必是你老弟了。”龙超清惊喜地说:“原来是这样!省委对我们的情况当然熟悉了。”毛泽东笑道:“好啊,现在找到了你们,我们就放心了。”毛泽东心情愉快地陪同三位客人吃过中饭,给每人送了一支马枪,让他们回去转告袁文才:工农革命军明天就前往宁冈。
10月3日下午,工农革命军从三湾开到宁冈北陲的门户——古城,在这个千余人的小镇驻扎下来。4日至5日,前委在镇上的联奎书院文昌宫内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营以上党员干部40多人。毛泽东之所以在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是想就立足井冈、实行武装割据的方略,形成最后决议。在莲花县城决定转兵井冈,虽定下总的原则,但由于没有与袁文才接上头,不详“山大王”的态度,是否能在井冈山立足,当时难以决断。对于这样的重大决定,毛泽东知道,需要通过党的会议形成决议,让党员干部们思想上明确,行动上支持。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大多数与会者赞同毛泽东的主张:在湘赣边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
古城联奎书院
前委扩大会议于书院内召开
古城会议讨论到了工农革命军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问题。初时有一些与会干部,尤其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主张用武力对付,趁早打掉他们,以免日后产生祸患。
毛泽东不赞成这样做,极力主张对袁、王采取依靠、团结的方针。他对袁、王及其队伍作了阶级分析,指出完全可以将他们争取过来成为革命力量。依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实力和处境,不依靠袁文才、王佐的帮助,是难以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毛泽东明确地说:“这两个‘山大王’是我们的盟友,大家一定要搞明白。”毛泽东的阐述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使那些提出“武力对付”的干部思想转过弯来,赞同前委书记的主张。
张子清等人在会上提出工农革命军应该选择一处地方“安家”。毛泽东问龙超清:“你看何处为好呢?”龙超清稍加思考,说道:“还是以茅坪为好。”接着他对茅坪的地理位置、群众基础等情况作了介绍。茅坪的优越条件,一是既可前出新城、古城、龙市等地,又可后退桃寮、大小五井山地,进退自如,安全;二是袁文才经营多年,群众根基深厚。
龙超清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干部的赞同,少数人担心袁文才不同意工农革命军把家安在茅坪。毛泽东缓缓地说:“是啊,我们在井冈山立下足来,大小事情都牵涉到袁文才。我还没有与他见面,很想明天就与他相见,落实这些事情。”他扭头望着龙超清,“请你辛苦一下,今晚就到茅坪去,告诉袁文才我很想见他。”龙超清点头应诺:“我去通报、安排。”
茅坪毛主席旧居
袁文才听说毛泽东明日要与自己见面,晚上与部下商议很久,感到让毛泽东到茅坪不妥,自己去古城也不便,于是选定在两者之间的大苍村。按照众头领“防人一着不为愚”的看法,决定由周桂春带着特务连埋伏在后山,以防不测。龙超清见袁文才确定了见面地点,带人半夜打着火把赶回古城向毛泽东回复。
10月6日晨,袁文才同着李筱甫、谢觉铭等人,来到只有十几户人家、山明水秀的大苍村,选择富绅林凤和家的吊楼作为与毛泽东见面的场所。辰时过后,打探的队员前来报告,说有几个人骑马朝村子走来。袁文才与众头领出去迎接。在村口小拱桥的地方,毛泽东等四人下了马,袁文才迎上前去,陈慕平对双方作了介绍,两人握手寒暄,随即走进林家,在吊楼里落座。袁文才趁着陈慕平给毛泽东等人上茶的当儿,走到院子对周桂春轻声道:“人家只四个人,连枪都没带,你叫他们赶快撤走!”
袁文才回到楼里,与毛泽东热情交谈。毛泽东讲了“八七”会议及秋收暴动的大体情形后,把话题转到湘赣边界:“你们的斗争是很英勇的!在新城消灭清乡局,推翻北洋军阀的县政权,驱逐北洋县长沈清源,从吉安捉回龙清标,打开永新城救出80多个受难同志,农民自卫军可谓威震湘赣边界!”袁文才和众头领见毛泽东这么熟悉他们,又热情地赞扬他们,心里热乎乎的。
毛泽东接着说了工农革命军按照江西省委的信示,来到湘赣边界展开武装割据的话题。他问袁文才:“你们现在有多少枪?”袁文才答:“条不到。”毛泽东称赞道:“你们在逆境中保存了这么多枪,很不容易啊!——这还不够,要扩大武装,工农革命军先送你们条枪吧。”
袁文才不禁一愣,以为听错了,其他头领也惊异地面面相觑。毛泽东见了这情形,补上一句:“明天就派人来担枪,条。”袁文才和众头领听清楚了,俱是喜出望外,纷纷说着感激的话。条枪,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数量,一支枪都来之不易啊!当提到工农革命军安家茅坪的事时,众头领感到有些突然,将目光投向袁文才。袁文才稍作迟疑,慨然回答:“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我们欢迎!医院的事,由我们包揽下来,还有粮食的供应也不必担心。”
袁部在林凤和家杀了一头大猪,盛情款待毛泽东一行。春风得意的袁文才不断地向毛泽东等人敬酒。一场暗中布下的“鸿门宴”变成了一席“同心宴”。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从古城、龙市分两路开向茅坪。山乡茅坪迎来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喜庆盛事。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锣鼓、唢呐、鞭炮声中,袁文才队伍及数百群众在村口迎接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等人由袁文才陪同,跨过路口倒在血泊里的一猪一羊,走进村子。杀猪宰羊满地红,锣鼓唢呐闹哄哄,这是井冈山人民迎接客人的最高礼遇。工农革命军的官兵们强烈地感受到井冈山人民的热情。
井冈山的寨门在袁文才手上洞开了。秋收起义部队在几经失利几经变化的危难时刻,终于到达了理想的退却基点,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插上了井冈山。袁文才和王佐打开井冈山寨门的革命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在年3月的一份“会剿”报告中写道:“湘赣不靖也,推原始无袁文才不能勾引毛泽东,无毛泽东焉能结合朱德?”
事实正是如此。毛泽东等人在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新路,袁文才、王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陈伯钧于年曾说到:“那时是革命的低潮时期,不依靠袁文才、王佐,我们就没有办法坚持武装斗争,没有井冈山就无法生存。在井冈山一年多渡过了革命的难关。”
工农革命军在茅坪休整了六七天,元气大复。前委决定部队主力轻装行动,沿着酃县、遂川两县的边境游击一圈,一则在湘赣边界扩大政治影响,二则熟悉边界的地形民情。部队从荆竹山走出不远,遇上了王佐队伍的侦察队长朱斯柳等人,他们是奉王佐之命前来迎接工农革命军的。早在十几天前,袁文才就写了信派人送给王佐,将农民自卫军协助毛部在茅坪安营扎寨的情形告之,信中写到:“工农革命军系仁义之师,是为穷苦民众谋利益的队伍,毛泽东又是文韬武略都了不得的‘中央才’,你我须明知事理,跟随他成就大业。”王佐这才知道毛部将从遂川过来,派朱斯柳留心打听工农革命军什么时候开过来。
工农革命军由朱斯柳带路来到大井,受到王佐队伍和村中民众的热情迎接,当晚在邹家祠杀猪办席隆重款待。部队在此休息了两天。毛泽东知道不可“厚此薄彼”,从部队中抽出70条步枪送给王佐,作为见面礼。向来对枪格外看重的王佐,一下得到这么多枪,极为感动,夸赞毛泽东“够义气”。随即给工农革命军回赠了担稻谷。
10月27日,王佐陪同毛泽东和部队来到茨坪。这天正逢村民李珍珠的弟弟结婚办酒,本来要坐首席的王佐,一定要毛泽东坐上首席,毛委员成了茨坪人的第一贵宾。王佐将自己的“司令部”腾给工农革命军官兵们住,晚上还要毛泽东与他同睡一张床,讲了大半夜的话。
部队在茨坪住了三天,毛泽东由王佐陪着到小井、坳背、草坪等村庄走访群众,向老人了解山势分布、道路走向。前委书记深深感叹:这就是李少山推荐的“金刚山”!这个历来为散兵游勇、草莽绿林出没之地,果真驻得千军万马,工农革命军就是要在这样的地方凭险据守,创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要带部队返回茅坪了,王佐恋恋不舍地挽留。毛泽东对他说:“工农武装割据就是群众的斗争,我们先到宁冈一带发动民众,把斗争的局面打开再说。这里经常会来的。”10月30日,毛泽东带着部队回到茅坪。
前委确定了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的方针后,在毛泽东看来,袁文才的队伍更加具备了成为红军的有利条件。袁文才于年1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率领他的队伍投入工农运动的斗争,成为打击反革命势力,保护工农群众的威慑性武装力量。因此,他的队伍由中共江西省委认定为“我们党可以领导的武装力量”,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在给毛泽东的密信中就是这样写的。毛泽东等人还从事实中看到: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以来,袁文才对于前委欲在湘赣边界实行武装割据的方针大计,是竭尽全力予以帮助的。这种情形充分表明,袁部不但是工农革命军需要团结的对象,而且是必须依靠的盟友。所以,在部队沿着酃县、遂川边境进行游击的前一天晚上,毛泽东对袁文才讲到:农民自卫军应该扩大实力,招收两个新兵连,由前委派教官帮助军政训练,以提高军事和政治素质。袁文才听了大为高兴,在心里感受到了对方亲如一家人的热忱。
袁文才按照毛泽东说的,招收了多名穷苦的青年农民入伍,集中在步云山进行训练。没过几天,前委从酃县水口所派的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三名干部,来到袁部担任连党代表、连长和教官。农民自卫军编为三个连,开始了正规而严格的军事训练。每日三操两讲,既练军事,又学政治,起居饮食和出操训练,都按军队的一套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这一练兵史称“步云山练兵”。
毛泽东十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