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杨家兴写作杨海生整理
孔家斜村在东韶的北边的陂头村的西边,是紧连着灵华山雩山山脉,处于半山腰的,地形高;南面灵华山下的竹子坝;北面天门嶂下面飞瀑一个接一个;两侧的河川在龙下村汇集往东流,形成三面深峡谷,背靠高山,视野宽阔,易守难攻;在解放前没有公路之时,这村里山脚下的河里(以前的河水量很大)走水路,也能很快到宁都州,去永丰和乐安路程比较近,很快能到达;所以是交通要道,来往的人也特别的多。
发出的信号容易收,发出的信息方便接到。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这次战役中发生东韶孔家斜村的战斗历史,如今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甚少,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重新回忆起爷爷讲的孔家斜村战斗历史。年12月27日反“围剿”战争开始。红军以1个团箝制东面源头、洛口、头陂等地之敌,以小部兵力箝制西面进攻约溪之敌,主力于30日分路向龙冈之敌发起猛攻,昼夜激战,敌第18师片甲未还,俘国民党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年1月1日,红军挥戈东指,连续作战,在宁都县东韶消灭国民党第50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
东韶战役的胜利
龙冈战役红军活捉了张辉瓒,缴获了一台无线电台和支枪。国军全线震动,各路援军中途听到败讯后,纷纷掉头便跑。此时国军总司令为避免各部遭红军各个击破,于是迅速下达后撤命令,龙冈战役之后,红军休整一天,在年12月31日移驻小布,次年元旦举行军事会议,在侦探敌情中得知潭道源师撤退东移,毛泽东等人判断国军可能全线退走,决定追击潭道源师,计划将潭道源师歼灭于东韶一带,然后遂一消灭许克祥24师和毛炳文第8师,令十二军任正面追击,经南团、琳池、向东韶前进;红三军团任左路,经陂头向东韶前进;红三军任右路,限于2日正午12时到达田营,以主力钳制洛口许克祥师,阻其增援,以一部迂回到东韶东瑞、山下坪北瑞的高地,向东韶攻击,红四军为总预备队,潭道源50师在红军尾随、一路挨打下,于元月2日午后陆续到达东韶,急忙构建阵地,想凭借高山地形抵抗。
但工事尚未完成,国军总司令下达后撤命令,这一决断让毛主席等人猜个正着。并判断国军可能要全线退走,决定追击潭道源的50师,谭道源的50师在红军尾随一路挨打的情况下,又钻进了红军早已布置好的“网袋里”,年1月2日午后,红军主力已经陆续到达,相继合围。从3号早晨红军从西、南、北三个方面,向东韶展开了攻击,下午4点,红军全线发起猛攻,迅速突破50师各处阵地,50师陷入混乱,官兵四散逃窜。谭道源率领残部向东北方向逃到了抚州。东韶一战,国军被歼数千人,缴枪6千多支,毛炳文、许克祥二师得知谭道源已经被红军击溃,急忙北撤,其余各部也随之撤退,蒋介石踌躇满志策划的围剿江西红军的计划,至此宣告完败。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军事上的第一次正式较量,双方的差距也是不言而喻的。东韶战役的胜利为资料所记载。
东韶战役的胜利,大家看起来是东韶反围剿战役的一次偶然的胜仗,其实是毛主席等人经过周密的策划布置好的,怎样打,从哪里打起;古言说:“天时地利,人和”从兴国那边很多山头要道都布置着假装大部队进攻牵战,把敌人逼往灵华山脉与东韶这边“网袋里”,然后包围式战胜敌人,5天时间两次大胜仗,红军活捉敌首张挥瓒,飞兵直扑东韶,歼灭敌谭道源半个师,是东韶反围剿获胜,建立临时政府的重要里程碑。
,从牌子上的内容里,能看出红军在东韶成立石印局的时间和地点等。“东韶”的地名,在解放前是叫“东朝”和“东潮”这是我在孔家斜村的道光与清朝末年间的墓碑上所证实的;这也是毛主席在东韶开展革命时间的长久,辛苦的为了革命工作,时不时的想家,怀念家乡“韶山”之情!所以把地名改为“东韶”。还有一个地名很值得说说:“灵华山”,解放之前叫“凌云山”和“龙华山”,东韶乡的丁老师提倡为了纪念唐朝古时的地名,所以用了“凌云山”,而永丰县和乐安县,都按解放后地图上称呼的“灵华山”,山峰海拔米高,常年被云雾笼罩着,冬天与春季除了云雾笼罩,还被冰雪所冻结,山顶一截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有矮草,没有树木,下面一层则竹木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尽显原始生态之生机。山上流泉飞瀑,飞瀑冲撞起水雾又形成云雾缭绕。密林之中,长年黑暗沉沉,也布置了大量的机关重重,飞禽野兽与河鱼十分丰富,战争年代深山里有几处石洞,隐藏了很多红军战士;大山里丰富的动物、野果、竹笋、野菜、真菌菇等等食物维持生活。然而,红军部队多次翻过灵华山都脱离了危险;因为红军部队山上有接应部队,等红军部队通过山顶之后,敌军追上山顶,红军部队早已不见踪影了,山上冰雪路滑,乌云密布,摸不清东南西北方向,机关重重,变换莫测,危险重重,派了几阵人追进森林里,进十个无人回,五十个无人回,吓得敌人灰溜溜的走了,以后每追到这山上不敢去了。所以改名为“灵华山”;山峦灵魂栩栩如生,威风凛凛,山灵活人灵活,志气高尚者攀之好高骛远;也象征着立志中华崛起的地方!传递与发报信息时,也能躲避军情信息的泄露。我记得我爷爷说过:有一位叫杨广蓝和曾广挺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湖南人还是四川人,随部队来的,他就是常年隐居在灵华山下面的竹子坝深山里面的老红军战士,解放后出山来到龙下村与我们做邻居一起生活,晚年来到琳池敬老院生活,我爸爸曾经到琳池敬老院看望过杨广蓝,大概、69年去世的。
因篇幅有限,明天继续分享,敬请治疗白癜风的药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