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历史悠久的安宁之都宁都宁都得名始于西晋太康元年()。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改当时的阳都县为宁都县。
《天下客家一家人》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三国吴嘉禾五年()建县。总面积平方千米,现辖24个乡镇,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0万。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客家祖地宁都是客家祖地。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现有多个客家姓氏。境内客家遗存十分丰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辉灿烂,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东龙村、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采茶戏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客家建筑文乡诗国宁都是文乡诗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文乡”之誉添于明清。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这里人才辈出,涌现出清代闻名全国的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文学家段元星、最早分离并在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冠状病毒的微生物学家管轶等名人大家。自宋至清,宁都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人,居赣南之首。易堂九子讲学的翠微峰苏区摇篮 宁都是苏区摇篮。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诞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驻扎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阻击和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是红军作战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全县有5.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建国初期授衔的宁都籍将军有13人,从“宁都起义”部队走出的开国将军有30人。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江西省军区司令部旧址小布誓师古田会议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赣南粮仓宁都是赣南粮仓。现有耕地5万公顷,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形成了水稻、黄鸡、果业、蘑菇、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茶叶、烟叶、蓆草、白莲、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宁都不仅是赣南“粮库”,还是资源“宝库”。全县有林地30余万亩,居全省第二。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储量大,稀土资源非常丰富。赣江源头宁都是赣江源头。发源于宁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经11个乡镇,河道全长公里,流域面积近平方千米,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71.3%,是全国首批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翠微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凌云山、大龙山等,有大型水库——团结水库,小二型以上水库座,大小河流条。宁都精神内涵以“崇文、怀德、开放、致远”为主要内容的宁都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崇文”是宁都精神的特质,源自于宁都人兴学为乐、耕读为本、知识为荣的优良传统,诠释了“文乡诗国”的历史文化底蕴; “怀德”是宁都精神的精髓,源自于宁都境内地域之名,体现了宁都人爱国知礼、乐善好客、厚德载物的客家遗风; “开放”是宁都精神的内核,源自于宁都人善于走出去、请进来,敢为人先创造美好家园的秉性,旨在倡导新时期宁都更加包容宽容、开明开放的心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致远”是宁都精神的追求,源自于宁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在激励宁都人民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凝心聚力推进苏区振兴发展,为实现“宁静致远、都和民安”新境界而努力奋斗。责任编辑:徐佳佳END喜欢我们的文章就分享点赞吧!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