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南康笔记之南康地名下

朱坊。位于南康市中部,东邻太窝、镜坝,南接西华,西界崇义、上犹两县,北连龙华、平田两公社。驻地朱坊埠,距今南康城15公里。历史上朱坊埠原名河田圩。河田之名,为河水改道后后人占古河道为田,名河田湾(现衍为荷田),为一大村落,后在朱坊埠形成圩市时,取了位于附近的河田湾这一大村落名做了圩名。关于朱坊名字来历有三说。其一,以朱坊河命名;其二,此地原为小山岗,树墩似含龙珠,有龙珠之名,后改成珠坊、朱坊;其三,明末清初,朱氏在此开作坊,又是30里埠,故名。《南康县地名志》倾向于第三种说法。朱坊河古称瑞阳江,又名河田水、杨眉江。河田圩改成朱坊圩后,河田水改名朱坊河、朱坊水。朱坊河横贯南康西南部,发源于崇义铅厂。朱坊圩以上称杨眉江,以下称朱坊河。境内地名有些讲究。下马岭,非平常意义,并没有出什么令人敬畏的大官。赣南人出于对官文化的崇拜,对某地出了一个进士,甚至举人,或对某一个地方风水特别好,均会以崇敬姿态表示,最基本的就是下马或落轿,步行而入,参拜过这家人的祠堂或这片好风水后,才向前行。这种官文化崇拜的直接结果,导致了赣南隔不了多远就会有一个什么下马、下车、下轿之类的地名。有趣的是,朱坊的下马岭却与官文化无关,它的意义实在得很——因为山路岖崎,骑马者到此必须下马方能前行;古楼隘,位于埠北6公里山坳上,为军事要隘,为清咸丰8年知县周汝筠率人在此修筑门闸望楼,并设卫濠与上犹接界而成;兰坝,与蓝姓人家无关,而是此地位于朱坊河畔拐弯处,远看两岸山岭形似拦水坝,名拦坝,后讹为兰坝;蕉坑,与芭蕉无关,而是因坑内缺水易旱得名焦坑,解放后改名蕉坑;小回,很是费解,名由只因江边石山突出,水成小回旋流出而得名;瑞坑,倒有些文化,这名是因为坑口朝东,主人取瑞气东来之意命名;流坑,以刘姓开基得名,讹为流坑;安子前,以境内有古庵得名。由此可见,地名的变迁太过随意。出于种种因素,有后人有意变化的,有无意变化的(谐音而变);有的从有文化变得更没有文化,有的从没有文化变得更有文化;有的从粗陋变得更讲究,有的从精致变得更粗俗……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朱坊境内山水及人文内容不多。仅朱坊埠西南3里有天心岩,山头突起,形若狮子,又名狮灵山。山腰有一洞,深3丈余,宽一丈许,可容80余人,岩内宽敞有光,建有寺庙,名天心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文革时期被毁。天心岩东南山麓有一圆石矗立江边,传说是仙人在此照镜后留下的圆镜,名仙人照镜,为南康名胜之一。

太窝。位于南康中部。东接三江、潭口,南连镜坝、龙岭,西邻朱坊,北界唐江。驻地禾场,距县城11公里。太窝乡是一个年轻的乡。其名缘于禾场北面50米有一较大的山窝里,当时里面居住着年前从广东兴宁豆腐街迁来的陈文龙一家。南康方言,“大”读成“太”,因此,大窝即成太窝。后美国传教士在此建天主教堂,地名名头大了,人们称整个这一片都为太窝里。年改名太和里,再后来又改太窝。可以说,太窝名是赣南乡名中最朴素的名字之一,毫无诗意,也没有文化——尽管美国传教士在此传教过。太窝境内地名大多没有文化,多数直接取地理为名,部分名为变音而致。如贯孜龙,属于组合型地名,它以原居地甘竹和开基人龙引教之龙姓,取名甘竹龙,因方言“贯”与“甘”近音,演变成今名。在南康,地名中带“孜”字的甚多,如麻双的坝孜,实为坝子;如龙回的下排孜,实为下排子;如十八塘的水口孜,实为水口子……恐有有意改“子”为“孜”的意思,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使地名文化性强些。其实,大可不必,自然为本,即使充入文化元素也要自然些。下芙塘,郑著生两百年前从广东兴宁迁来之时,此地原生野葡萄甚多,村落位居坑的下方,故名下葡萄,方言演变为今名;百萝丘,因为乡野中有一丘可产百箩粮食面积的田,故名。这名字与赣州城青年路西段百萝丘一样,可见古代取名之朴素,即使是城市也一致,当然,解放前的百萝丘尚属城外;下沉山,康熙年间从广东河源迁来的袁白米见岭上多松,且家居下方,故名下松山,民间嫌“松”意欠积极,遂取其反意“沉”,故成今名;廖背,则更为搞笑,原村前有一棚寮,名寮背,因“寮”与“廖”近音,后讹为今名;划形塘,也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名字,村东有一大塘,曾划过龙船(今龙南杨村仍有大塘中划龙船习俗),名划船塘,不知何故演变成今名;禾稼,倒是一个往文化方向改变的较雅的名字,原来此地有木架盖禾草的棚寮,名禾架,后雅化为今名;安全,名由与麻双乡安全村名一样,因村前有庵,名庵前,谐音演变成今名;龙王塘,别名陵武堂,三百年前龚经瑞从广东南雄县大坑管此地,以龚姓堂名“武陵堂”取名,却被无知者读成“陵武堂”,又被当地人谐音错成“龙王塘”,可谓是一错再错的典范;马古坑,古时烧制过砖瓦,遗有很多碎瓦,南康方言“碎瓦”称“瓦股”,后演变成今名;石鼓龙,与龙无关,以坑垄内有一大石似鼓得名。太窝境内的寡婆桥甚为有名,大凡说到桥,南康人每每喜欢说“我们南康的寡婆桥”。以致知寡婆桥者多,知“苏访贤”者少(“苏坊贤”乃浮石贤女埠,当年苏东坡南谪时路过浮石,曾造访过贤女娘娘庙而得名)。此桥位于园岭村,乃条石构造,相传为一寡妇捐款修建,故名。南康称“寡妇”为“寡婆”,称没有受精的鸡蛋为“寡蛋”。此桥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岭。位于南康南部,东接潭口,南界赣县,西连东山,北邻镜坝、太窝。驻地樟桥,距县城11公里。章江从县境北部穿境而过。龙岭得名极简单,以境内小山脉形似长龙,故有龙岭之名。南康是个崇尚文化之地,也是个崇拜龙图腾的县邑。在南康境内,与龙有关的地名有许多,如龙华、龙回、龙岭、龙江。龙岭镇驻地樟桥,名由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桥边上有樟树。事实是,村口有河,有樟树倒下,恰好横亘两岸,樟树为桥,故而得名。可见,主观性地先入为主,是要犯错误的。仍以樟树来说明,龙岭汪背村有一个小地名叫樟树虎,不是樟树林中有老虎出入之意,而是地处章江弯曲处西岸的村旁有三棵大樟树,像老虎把住水口,故名。龙岭还有一些有趣的地名。追溯过去,都很有意思。大贝山,让人莫名其妙,原因是山上多桂竹,名大桂山,岁月流转,演变成今名;寸孜塘,原名秤子塘,缘于村旁水塘像秤子,“秤”与“寸”方言同音,“子”被雅化成“孜”,故得今名;八仙下棋,与兴国县龙口村的“来溪田南”一样,是一个四个字的地名,无疑它也肯定有人文故事,传说有八位神仙在此下过棋而得名;半桶种,在樟桥东南11公里处的小溪北侧山坡上,因这里田地少,有半桶种子就够了,因此得名。黎边,以黎姓集居得名;类似,丘边,以丘姓开居得名;高龙,因地处较高的山垄间得名;清田,以水清沃田得名……可以说,地名溯源大有文章可做。通过考究地名的形成与演变,可以了解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地理变化,可以准确地判断这个地方的文化是兴盛还是衰败了。如信丰有一个小地名过去叫烂泥坑,新农村建设后,村落整治得如诗如画,村里热爱武术的传统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村里人不满意自己的难听名字,便请求政府将现名改成“狮龙村”,取族谱里村子有狮山龙口风水文化之古记载。笔者以为,地名如同人名一般,有的注入风水意识,以增强内心感应,增强人生目标性、目的性,这种形式上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地名更多地应是激发族人乡亲,共同面对时代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去唤起整体的族群的力量,以实现心中的美好的愿想。所以,地名应更多地追求积极、向上,鼓舞人心,激励前行。因此,对一些极为不雅的或消极落后没有进取意识的地名应当调整,对一些以地理意义或姓氏概念取名的地名则可以予以保留。

东山。南康自上世纪90年代率先撤县设市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曾名为金鸡镇的东山已发展成为南康市东山办事处。东山办事处位于南康南部,东接龙岭,南邻三益,西靠蓉江镇、西华,北连镜坝。驻地东山,距县城3华里。东山名由简单,缘于县城东面有山,遂有东山小地名,不料后来竟成大地名。境内地名大多一般。玉坑,清初广东兴宁张治辉迁来时,见坑内多箬竹,名箬坑,南康方言“箬”与“玉”谐音,遂成玉坑;官坑,百多年前,刘伟谟从虎形山迁来此地,想后代中有人中举做官,遂取村名为官坑;罗坑孜,因坑形似箩,名箩坑子,后讹为今名;隘墙背,黄廷任从上龙坑尾迁来时,因村前有前人留下矮墙,名矮墙背,因“矮”与“隘”谐音而变成今名。境内有文化或有文化人的地名有三个。其一,水阁上,在东山东偏南9公里的小溪汇合处,因为田辟水阁楼悬在溪水中,故名。溪水石壁上有“龙湫”二字,传说是田辟所题。北宋时期南康著名的隐士田辟曾隐居于此。南康古八景中的“苏步名坊”即说此事。苏轼官谪岭南时,过南康访隐士田辟于鸡笼山侧,过旭山六经堂,既而北归复过田氏水阁,两次未见田辟。苏轼咏独秀峰(苏公不知山名鸡笼山,一味往好处理解,写成独秀峰这样一个哪里都可以用的宽泛之美名),流连忘返,不忍遽去,后人特建苏步名坊于县城东城大井头以纪念之。无论怎样,东山独秀峰出名了,后人甚至把它叫了文峰山,皆因沾了苏东坡的文采。东山还出了一位当代名人,著名工人运动领导人陈赞贤烈士的家乡即在东山东南4公里的三岔路口的坨圳村陈屋。这里人口百余人,全为陈姓,为清初从广东兴宁桃树下迁来的新客。如今,在赣州八境公园内建有陈赞贤烈士纪念亭,市政府北侧的主干道以赞贤路命名。

镜坝。位于南康中部,东邻龙岭,南连西华,西接朱坊,北界太窝。驻地镜坝圩,距县城15里。章江水环绕东南,朱坊河穿过中部,在鹅岭汇合东去,镜坝地势平坦,物产丰盛。康唐公路直穿境内,乡、村公里四通八达。镜坝名缘于老镜坝圩,老镜坝圩在新镜坝圩西北3里处,朱坊河南岸田坝上。地势低平如镜,故名。清康熙年间方氏从上犹县迁此开基,后钟、李、吴、江、廖、肖姓陆续迁入,遂成圩,名镜坝圩。清乾隆年间李孔安在龙头岭建六角亭经商,名龙头圩,因此处水运交通较老圩方便,致老圩日渐冷落而消失,龙头圩遂改名新镜坝圩、镜坝,原来方氏开基的镜坝圩便相对而名老镜坝。镜坝名因地平如镜而来,这很有点让人联想起赣州清代张照乘题写的“储潭晓镜”。镜坝境内地名没有太多特色,稍有难度的地名多为谐音而变。园全岭,黎氏初建村时,屋檐前有一小山,名檐前岭,后谐音变成今名;腰里,村建瓦窑旁得名窑里,后谐音变成今名;兰孜坑,叶世道于乾隆年间从唐江迁入此地时,因有一大塘拦住坑口,名拦子坑,后谐音变成今名;石古孜,开基人李文元名石牯子,谐音变成今名;朝屋,建村时草木丛生,名草木坑,后简化为草木,继尔演变成今名;观背,因村建于罐窑背,谐音变为观背;乌深井,并非由于村中有井,而是村前江中石潭似井,水深呈乌绿色,因名。因水势凶险,为方便来往行人,明末清初时便建有乌深井古渡口;昌荣,清乾隆年间赖昌荣从信丰来此开基,以人名为地名;洋坑,因坑地较平洋(南康方言中“洋”解释为“阔”、“大”,即平坦之意),故名。近年来,镜坝商贸发展迅速。由单一的传统农业渐渐转向农、工、商、贸综合开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涉及建材工业、家具工业、矿产品、建筑。特别是以花岗石板材、红砖、青砖青瓦为主的建材业,木竹制品为主的家具业,板鸭、腐竹、粉丝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和建筑业,大型养殖业已成为镜坝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市场建设成就瞩目,连城新圩镇和古老的镜坝圩,张屋坝圩构成了境内五里即市的商品交易网络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开通了有线电视,全镇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横寨乡即过去的长塘乡。位于南康西南部,东靠西华,南、西接赤土,北连崇义县。距县城12公里。长塘得名于长塘圩。清道光年间,梁、王、李姓在此开茶摊、油盐、杂货商店,人口增加,渐成乡村小圩镇。圩南有长形山塘,故名长塘。横寨名缘于横寨村,这是一个大村子,以大村名为乡名也是符合地名取名规律的。寨坑因为坑内有山寨得名,横寨因寨子平行地横建于溪水故名。寨坑、横寨之外,还有寨里,古时曾在当地寺庙里驻兵扎寨,故名。只是地名志记载有限,不知哪个朝代什么军队为什么在此安营扎寨。横寨乡太小太新,沉淀的文化内容极少。我们只有把目光往这片土地上扫描。奇了怪了,这小小的横寨竟然有一个大大的特点——养猪养得特别得好!横寨乡是个只有8个村子的小乡镇,人口不过人,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以往成为“发配”官员的地方。今天的横寨乡,成了全省最大的“猪——沼——果”园林生态型农庄群,江西省畜牧工作会议甚至定在这里召开,由此可见一斑。从乡政府开始,沿途七八公里逶迤一片,全是成片成片的果园,路边不时耸出一块块“生态农庄”招牌,招牌后面是绿浪滔天的脐橙园、甜柚园,里面掩映着一排排现代而规范的猪舍。这样的招牌有30多个,一打听,村子里30多户人家每家有这样一个果园、几排猪舍,每个果园都竖了这样一块牌,在阳光下高扬着当代农民的豪气,吞吐着一种时代精气神。横寨乡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集中连片且坡度不大,具有发展生猪生产的良好条件。年开始,在政府引导、市场机制、养殖户自愿的“三重”作用下,成立了上联政府、下联养猪户、外联市场的横寨乡生猪协会。除了帮助养猪户提供饲料、兽药、农药产品推荐及价格把握外,协会还免费帮助新进入生猪产业圈的农户或客商搞建筑规划设计、引种等环节的全程技术指导,并无偿提供销售、技术、品种、资金、物资、综合延伸等六个方面的服务。协会热心为养殖户的影响播及四邻八乡甚至港澳台,至今周边乡镇已有近万户农民开始养猪。附近乡镇的山坡地租赁价格只要二三十元一亩,横寨乡的山坡地租赁价高达近百元一亩,客商们却还是选择在这里落户,他们看中的是这片氛围、这个态势、这个环境。如今全乡2万多亩山坡地几乎全部用完。

赤土。位于南康西南部,东接西华,南连浮石和大余县,西界崇义县,北依横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赤土河横贯境中。境内地下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钨、锡、铜、金等。红桃岭、鳌鱼、鸭鸡山、平安脑、墨烟山、新地、坳孜背等地的钨矿,早在年就已开采,产量颇丰。金矿以樟树坝附近蕴藏量最丰。上世纪20年代即有人在此淘取。《南康县志》载:“民国十至十四年,淘取者三分之一获一钱。”年4月,县在此创办金矿厂,工人近人,次年年产砂金达两。赤土名缘于赤土圩。河流北岸的土岗上设圩,因表土多属红壤,又产赤金,赤土圩以此得名,河流名赤土河,乡名也名赤土。南康因为赤土产金产钨,而衍生出了后来“无中生有”的矿产业。其实与大余比较,南康的钨少得可怜;与瑞金相比,南康出金晚了千余年……但南康人自古就善于经商,别人的资源可以为己所用,别人的优势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可不,稍稍集中,简单加工,就成了某种产品的集散地。如雨后春笋,南康产业聚集,商贸活跃。已初步形成矿产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主导产业,是江西省的家具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全国个重点食品加工县(市)。是中国甜柚之乡、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南康人商业文化底蕴深厚,全民创业氛围较浓,民营经济是市域经济的主体,在赣州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有“江西的温州”之称。年5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前来考察后,将南康经济现象概括为:“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联四方”。赤土在上世纪末摇身一变,成了畲族自治乡。这是很有文化的一个创举。一方面赤土境内有着相对集中的畲族人生存生活着,另一方面政府有意借助少数民族这张牌争取发展的优惠政策。畲族,是赣南的原始土著居民,是赣南的祖系之一,他们与瑶族一起,作为赣南的土著人,与唐末以来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先民进行了文化与思想的融合,最终于宋明时期形成了客家民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在大量汉先民涌入的过程中,一部分畲瑶人选择了远离故土,往别处去了(邻省湖南、广东的畲瑶人数显著多于赣南);一部分选择了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了客家民系中的一分子(融合的结果,在客家民俗中有了不少畲瑶的活动形式,如“上刀山下火海”等等);只有极少部分坚守了下来,既没有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没有远离他乡。同时,也就构成了赤土畲族自治乡畲族人的聚集地。

龙回。位于南康南部,东界赣县,南连信丰县,西邻浮石,北接三益。驻地龙回圩,距县城21公里。龙回得名缘于其南部山脉至境内龙东便回转过来,似龙回头,故名龙回。民间多认为这是吉祥之地,龙回头也。同时,也有另一说,往前走凶险,故龙到此即必须回头。两种说法都说明龙回这地好!后一种说法有点类似于赣县夏府的回龙阁的传说——乾隆六下江南,其中一次受军机大臣戴衢亨的影响,有意过十八滩往赣南或广东一游,不想,十八滩过了一半,早已惊吓得很,听说前面是黄泉滩、巨人坝,更是胆怯,恰好赣江西侧有回龙阁,所有来往船客均需进庙求平安,乾隆皇帝便借“回龙阁”之名,以天意警示,回头北去了。龙回地名中有几个特别之处。赣前,除了赣县、赣州之外,唯一一个村级名字中出现了“赣”字的地名,其实它的原名叫“观前”,曾姓开基时,以后山形似观音坐莲,取名观前,后曹家迁入,以“赣”代“观”,遂有了赣前一名出现;龙回有几个因为谐音将开基祖姓都改了的地名,一个是洋边,本是杨姓开基,地名叫杨边,后来杨姓迁走后,黄氏迁此,谐音改为洋边(其实还是没有改好,毕竟“洋边”谐音“羊鞭”,仍旧不雅)。另一个是竹坑,原是朱姓开基,取名朱坑,朱姓走后,衷姓迁入,将“朱坑”谐音改为“竹坑”。第三个是庙堂上,先是蔡姓开基,得名蔡堂上,蔡姓迁走后,朱姓迁入,因“蔡”与“斋”近音而变。三个名字改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全然失了本意。由此,便让人不能不产生一些联想——是不是后来者有意淡化前面开基者的文化成分(若有意何不直接改衷坑),还是这些后来者真的没有文化而无意谐音改名呢?不管前面还是后面一种情况,这种改名结果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若有文化,应该彻底改变原名,取一个更雅更能鼓舞人激励人的好名字才是;若原地名已经根深蒂固,没办法改变了,那就尊重历史,不要改名。即使谐音,也得往更美好的意思方面改才是。

三益。位于南康中南部,东界赣县,南连龙回,西邻浮石,北接西华、东山。驻地河背,距县城14公里。三益是个峰峦重叠、沟谷交错的山区。境内瓷土丰富,产土瓷。三益得名有些迷信色彩。据传明末年间,在此建了三座庙,当地百姓认为这三庙可以给大家带来益处,遂把这一带叫了三益。三益乡所在地河背村,建于黄泥巷北溪河背,由此得名。而黄泥巷,为自古南康城往信丰县去的必经之山坳,多为黄泥土,两旁有饭店茶摊,形如巷子,故名。

三益境内的叫鸡很特别,原为何姓蘸祭田,名蘸祭,因谐音变成叫鸡;金田坑,以村前田边有泉井得名井田坑,后谐音变成今名;龙塘,并非塘中有龙之传说,甚至根本没有池塘或水,而是因村前山形似龙灯,旁有道坛经堂,得名龙堂,后谐音变成龙塘;荒塘,并非荒唐,而是地处山塘边,古时龙回河来往船只常在此装卸货物,渐成贸易行,塘边有贸易行,得名塘行,后因谐音变成荒塘,这样取名与变名却当真有些荒唐……今天的三益因有国道和赣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经济相对发达。境内有木材集散市场,有大量出口粤港澳的板鸭。此外,三益还出了一位著名烈士彭恭机。彭恭机,号国英。年参加革命,任南康县三益乡农民协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6月,任中共信康雄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年3月,率农协会员策应龙回暴动,并组织九江坑等地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三益区革命委员会,任中共三益区委书记。年8月,参加红军,先后任红三十五军三○七团政治委员、独立三师七团政治委员。年10月,任信康赣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年4月,在南康作战牺牲。时至今天,三益的社会地位已显著下降,因为它已经合并归辖到龙回镇了。

7、从地名中寻求文化之踪

说到地名,人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所居住的村庄、街道,所在的学校、单位,就有地名和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地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太密切了,我们要去某个地方,要了解某某地方的自然概貌和风土人情,首先是从认识这个地方的地名开始的。因此,所谓地名,就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地名是古今中外都要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是任何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的交流、交往工具。它有两个主要功能:首先,人们用它来识别不同的地理实体,判断地理方位和地理空间;其次,地名还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地名都有一定含义,没有含义的地名是不存在的。通过研究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便可认识这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诸方面的古今情况,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所以学术界又把地名称为“活化石”,说它是历史,是文化。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其地名也就会有自己的特色。赣州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其地貌山川复杂,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厚,这就决定了其地名内涵的丰富多彩。除地名所具有的一般内涵外,赣州地名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水”的份量很重。赣州是江西的母亲河——赣江的发源地,这里山林密布,河流众多,江河溪水在曲曲环抱赣南的青山大地之时,也滋润和养育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于是,“水”侵润着许多城镇和乡村,成了它们的符号,成了它们的名称。如,南康县城建在蓉江边上,所以叫“蓉江镇”;于都县城边上有贡江流过,所以叫“贡江镇”;梅水流经宁都县城,所以县城叫“梅江镇”。还有兴国县城的潋江镇、石城县城的琴江镇亦属此类。此外,上犹的陡水镇,南康的唐江镇、潭口镇,赣县的江口镇,会昌的湘江镇等等皆是因水而得名。

二是带“畲(古字:輋)”字的地名多。如寻乌有輋田、叶輋、吴輋、周輋、黄輋山、黄輋、下輋水、樟輋、黄瓜輋、下輋、羊眠輋、下元輋、大崖輋、圆山輋、棉輋坑、日子輋、河峰輋、苗輋里、蓝輋坪、上蓝輋、下蓝輋、虎掌輋、大輋围、下輋子、輋子岽等等;安远有下启輋、下輋、大輋、大輋圩、上启輋、启輋等等;南康有上輋、下輋;定南有留輋;石城有大畲、河斜、畲坑。

宁都有斜下等地名。“斜”字即等于“畲”字。客家话“畲”字一概都读作“斜”,以“斜”代“畲”,是客家人的以音正字。胡曦《兴宁图志考》“輋人”条云:“曦案:輋本粤中俗字,兴宁大信輋、上下輋、菜輋诸也,皆旧輋民所居也。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近斜,皆六书之所未有也。”可以作为佐证。“畲”字大量留存于地名当中,与赣南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众多畲族是紧密相关的。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从唐末到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赣闽粤边区客家基本住地,发生了从北方南迁过来的汉民与较早居于此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深度融合,最后形成为客家民系。所以现在赣闽粤边区虽然还存在少量畲族,但已难觅畲族文化的踪迹,为什么?因为这里的畲族文化早已与汉族文化融为一体了。

三是蕴含着丰厚的风水文化。赣南是形势派风水术的发源地,这里保存有大量风水文化的遗存,流传着许多关于风水的故事,与风水有关的地名亦不少。如,兴国县梅窖乡三寮村,被今人称为“风水文化第一村”。相传风水祖师杨筠松带着曾、廖两个徒弟在此搭三个寮棚开基授业,故称“三寮”,后曾、廖两姓在此地成为了风水世家。又如,章贡区沙河镇的杨仙岭,相传因为杨筠松曾在此修炼而得名;于都县宽田乡寒信峡的杨公坝,原名药口坝,相传杨筠松死于并葬于此而改名“杨公坝”。还有许多乡村的不少地名都有风水的传说故事,这反映出风水观念及其文化对这一地域的深远影响。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爪半鳞,以赣州地域之广大,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可圈可点的地名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发掘和深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瑞的专著《赣州地名溯源》可谓是有益的探索。该书共分六卷,从“赣州十八县(市)名由”讲起,依次述及“赣南民国时期四大名镇”、赣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其它乡镇村名由(节选)”,最后是“中心城区新地名诠释”。全书资料翔实,结构严谨,情文并茂,对赣州的地名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和深入研究。

文瑞是记者、散文作家,他虽祖籍南昌,然生于赣南,长于赣南,早已与赣南人民融为一体。他钟情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气息,红土情怀。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探古访幽,考察民情风俗。章、贡源头,留下了他的足迹;筠门、梅岭,洒下了他的汗水;东龙、周田,烙印着他的音容笑貌。于是,足之所履,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有所获,几年下来,便是珍贝盈筐。运之于笔,则可得心应手,如数家珍般道来。

如书中关于寻乌周田村的介绍:周田村是赣南通往粤、闽两省古驿道上交叉点。周田村并没有直接与闽粤交界,但沿着村里的古驿道往南15公里处,即为项山大中村,这里有一三叉路口,路口上有一石茶亭,出茶亭往南行进入广东省平远境内,出茶亭往东行进入福建省武平境内。所以说,项山中村的这座石茶亭是赣闽粤三省交界点,而周田则这走进寻乌境地的这条古驿道的咽喉。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周田也可谓“三省通衢”。由于在这条路上主要是江西的大米、食油运往粤、闽;而来自广东的海盐、海产品运往江西;因此,当地客家人称之为“盐米之路”。对该地的地理方位描述得如此细微精确,非亲历其地且详加考察所不能为也。

又如关于南康邹家地的记述:邹家地,被称作“南康的阿里”,是一个在南康人眼里充满了神奇色彩、四面被高山峻岭层叠裹掖着的村落。峻岭雄奇是邹家地的第一大特征。邹家地地处南康最北面,与遂川交界,距离南康市70公里、唐江镇54公里、遂川城25公里。而从隆木乡政府到邹家地也有整整15公里之遥。从圩镇往北望去,南康最高峰——米的白鹤岭,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与着四周连绵无止的崇山峻岭,四面御雨抵风,守护着这块神奇的土地。让人读来大有“犹身入其境”的感觉。而据我所知,文瑞就曾专门去过邹家地作考察,所以才能写得那样的贴切入微。

再如关于石城堂下村的描述:客家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当数高田镇岩岭管理区的堂下古村了。这是一个貌似平常却曾经藏龙卧虎的小山村。几棵巨枫在翠竹中泛着异彩散落村头,一条溪水蜿蜒淌过纤陌人家,名字雅雅的“川至桥”从溪上横跨,将古驿道延伸往宁石交界的大山深处,五幢宋明时期的祠堂流放着千年古风,矗立于溪边山脚……今天的堂下村,虽说不上风景如画,然而,却让人透过仲冬的寒流冷风,非常容易感觉到氤氲在村落四处的文化古韵。直到我们完全走进堂下村的峥嵘历史,方才明白这氤氲的文化古韵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曾将辉煌的一页予以了它,北宋时期这里诞生了赣南最早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一代大儒温革!在这里,作者不仅把堂下村的历史、人文记述得清清楚楚,而且还以散文家的风格,用饱醮深情之笔,抒发了对客家文化的挚爱!

书中精彩之处比比皆是,读者诸君自阅其书便知,在此不一一列举。值此《赣州地名溯源》即将出版之际,写上以上一些话,权当是“序”。

注:《从地名中寻求文化之踪》篇章为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专门史硕士点领衔导师罗勇先生于年10月18日为《赣州地名溯源》所作书序。

(注:《南康笔记》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赣州清大书店上架,欢迎赏读!)

“客家风(福瑞堂)”宗旨:传播正能量,追求真善美。与您共享文学之美,与您同往光明行走。福瑞堂主,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赣州市政协王阳明研究会专职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王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研究与散文创作,撰有《秦淮河上寻桨声》《客家故园》《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书简谈片》《椰林蕉风》《南康笔记》等20部作品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7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