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武威堂江西遂川廖钦明廖氏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之一。唐贞观年间,崇德公以明经进士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任满居留虔化。他的父辈兄弟三人都曾官至郡守,封郡公。父亲延龄公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伯父延邦公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叔父延春公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延邦生一子崇荣,延春生一子崇韬。由于崇荣、崇韬二公无子,崇德公便将次子兰阶入继崇荣,为延邦支;又将三子兰得入继祟韬,为延春支。为了纪念先祖为三郡的郡守、郡公,崇德公便創立了武威郡、清河郡及太原郡三个堂号,让兰阶承祀清河郡,兰得承祀太原郡,而长子兰芝承祀武威郡。看起来,这是十分清楚的事情,但是始料不及,后世偏偏在堂号上出了问题。至今,在宁都兰芝一支祀清河郡,而兰阶支祀武威堂。究竟谁本属武威派呢?兰阶支与兰芝支的后裔各有说法.唐天宝年间,崇德公的曾孙琳瑄公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后纂修廖氏族谱,先后撰写了两篇谱序。天宝甲午岁(年)的谱序记:“公生三子,次曰兰阶,承继清河郡祀。次曰兰得,继太原郡祀。余祖居长,登第而守武威郡派”。另一篇天宝乙未岁(年)的谱序还补述:“曾大父(崇德公)曰:不可使二公失祀。命以兰阶公继荣,兰得公继韬。三公亦恪守先人成训,至于今不替”。根据琳瑄公的谱序所记,可编制世系图示如下:—延邦—崇荣—兰阶(入继,祀清河堂)—光廷—德歧奇可——延龄—崇德—兰芝(祀武威堂)——光尧—奇轼—兰阶(出继)—光禄—德迁—兰得(出继)—光景—琼瑄—琳瑄—瑞瑄—延春—崇韬—兰得(入继,祀太原堂)—光信由于后人对琳瑄公的谱序解读不一,有的甚至以为两篇序文相互矛盾,以至许多廖氏支谱乃至联谱,对堂号的解释存有讹误。兰阶公裔以武威堂称,兰芝公裔光尧、光禄等支有的祀清河堂,而兰芝公裔光景支甚至总揽了武威郡、清河郡、太原郡等3个堂号。元景公属光景支,生九子,第一至第三子文广、文兴、文举等祀武威堂;第四至第六子文福、文亮、文禄等祀清河堂;第七至第九子文用、文明、文峰等祀太原堂。二兰阶支的后裔则不认同琳瑄谱序关于堂号问题的说法。至今事实上,宁都地区兰芝裔祀清河郡,而兰阶裔则祀武威郡,这已约定俗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认为,也许在天宝修谱期间就有了争议。堂号的问题,琳瑄在谱序一已记得很清楚。序文记,兰芝居长,而又登第,所以祟德公将武威郡的堂号分配给他,并依次又将清河郡、太原郡两个堂号分配给兰阶、兰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兰阶的后裔有的至今对此不解。琳瑄在修谱的次年为什么又写了谱序二,今已不得而知。一个人在同一族谱中写两篇序文的现象是少见的,然而这是姐妹篇。谱序二与谱序一并不重复,之间也没有存在着相互矛盾,更谈不上是后一篇修改了前一篇的说法。谱序二说明兰阶入继崇荣,兰得入继祟韬,三公也恪守祖训,并相延至今。“至今”,在这里的含义即从崇德公指派“兰阶继荣,兰得继韬”时起,计算至天宝修谱期间,历时多年。这时,琳瑄也许有了孙子,从崇德计起少算也已下衍至六世。恪守先祖遗训,历代都视作为家族的头等大事。也许,琳瑄已隐约感到山雨欲来,天下大乱将至,把该说的说清楚,避免后世发生误会。天宝十四年乙未岁(年),也就是虔化廖氏修谱的次年,这一年十一切从实际出发月初九发生了安史之乱,琳瑄谱序二也就是在这个情势紧急的背景下产生的。“乙未初”指安史之乱这年的春月。从唐末至五代的里居分布看,虔化廖氏举族外迁,有的迁往闽粤,有的迁往靠近闽粤的山区。根据谱记,兰芝下衍至琳瑄这一代,其裔大都陆续外迁,其中有2支迁往闽粤。由天宝十五年(年)至宋初(年),时间长达年,中经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割据,虔化廖氏也历经分崩离析。至宋皇佑五年(年),虔化再次编修族谱,时隔整整三百年。如果按以25~30年为下衍一个世糸计箅,此时己下衍十多世了。由于时代动荡的原因,今许多支谱对这个时期的记录,或世系缺失,或年龄讹误,甚至各谱之间所记相互矛盾。对于虔化廖氏外迁,其原因一直被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