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永新·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
聚焦民生事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交友点歌.潮流趣事
商务合作
宋朝最后一位探花胡幼黄
历经的时代变迁和他的两首诗词
文/五木
(一)
宋朝最后一位探花胡幼黄,字成玉,号坦庵,生于南宋淳祐二年()。其父胡正元,自吉安值夏夏矶徙居永新邑东凰田,后转徙县城西门(今禾川镇西门村),生有三子。胡幼黄排行第三,自幼资质聪颖,记忆超群。
胡幼黄生长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蒙古族崛起、南宋政权走向灭亡、元朝建立的战乱时代。
宋开禧二年(),孛尔只今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端平元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景定元年(),蒙哥死,忽必烈(蒙哥之弟)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年10月,宋理宗赵昀病故。年,赵昀的侄子赵禥继承皇位,是为度宗,年号咸淳。咸淳七年(),蒙古忽必烈改“大蒙古”(蒙古大汗国)国号为元(或称“托雷汗国”),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
咸淳十年()七月,宋度宗赵禥因酒色过度而死,4岁的赵显(曰下加丝,音显xiǎn)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太后谢道清亲自摄政,但军国大权依然掌握在贾似道之手,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是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蒙古铁骑大举南下,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击破各地的防线后,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
这一年(),恭帝谅阴(帝王居丧),元军南侵,宋廷照例大赦,开科取士。胡幼黄赴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获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
本科殿试正逢宋度宗驾崩,恭帝即位,元大将伯颜挥师南下。面对内忧外患,国势日危的局面,恭帝君臣回天无术,计无所施。虽然通过科举考试网罗了大批英才俊杰,但在这种科举制度下,却鱼龙混杂,泥沙俱涌。其中不乏有庸才和无用之才。有歌谣运用形象的比喻,对科举腐败和社会现象加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譬如当时京城一首“三不得”民谣曰:“龙在泽,飞不得;路万里,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其中的“龙在泽”指状元王龙泽,“路万里”指榜眼路万里,“幼而黄”指探花胡幼黄。这首民谣,讽刺手法巧妙,通过对中榜者姓名的拆解,取其反义加以否定:飞不得、行不得、医不得,形象地说明大宋王朝已自顾不暇、无力回天。这是宋朝最后一次殿试,故而,王龙泽、路万里、胡幼黄分别成为宋朝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
这次殿试后,朝廷虽然给中榜者授予了官职,但由于战乱,均未上任。次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应招募义军万余人,赴临安勤王。同年,迫于朝野压力,贾似道亲自督师,率诸路军马13万,号称百万,并战舰艘,迎击元军,大败,贾似道乘单舟逃奔扬州。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义愤中,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已晚,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不可避免。
年,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年号为景炎,起初定都福州,任文天祥为右丞相,领兵抗元。文天祥领兵进入江西,收复了宁都、雩都等地,一时军心大振。但在福建的宋军节节败退,赵昰逃入广东。
景炎三年(),赵昰病死,赵昰的弟弟赵昺即位,流徙于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由于文天祥的抗元部队势单力薄,景炎三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坚贞不屈,宁死不降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今北京宽街附近)从容就义。
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年3月19日),元军对崖山宋军发起进攻(史称“厓山海战”),南宋水军大败。南宋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投海而死,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延续了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战乱及赵宋王朝的灭亡,给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大宋学子予以沉重的打击。摘取了探花桂冠的胡幼黄,虽被授予节度推官,但尚未赴任,就随着赵宋王朝的灭亡而美梦破灭。于是,不幸生当亡国时的胡幼黄索性回到家乡,退隐山林。
(二)
胡幼黄回到家乡,目睹了元兵入侵永新后,景炎二年()永新彭震龙等人召集刘、颜、张、段、吴、龙、左、谭八姓壮士组成义军,积极配合文天祥抗元、保卫家乡的义举;耳闻永新城陷后,元军野蛮屠城三日的惨状和三千义士抱石沉潭的悲壮之举。历经战乱之苦、亡国之恨的胡幼黄,愧感自己是一介书生,无力救国。
宋亡后,元世祖忽必烈采用留梦炎(按:宋朝状元、宰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汉奸之一)等背宋降元之臣的建议,在国内广搜宋时旧臣和遗士为元所用。既第授承事郎、签书昭庆军判官,尚未赴任的王龙泽,被召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而既第授节度推官,未及赴任的胡幼黄却退隐山林,拒不仕元。其时,还有同榜进士豫章(今南昌)熊朋来、安成(今安福)刘应凤等江右士人亦避匿不出,拒不仕元。
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而言,人生致命的一击是失节。遵照“失节事大”的古训,胡幼黄宁守清贫,而决不失节仕元。他只好在家乡创建读书楼,课教当地学子,日讽诵其中。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可惜流传于世的很少。其代表作主要有《水调歌头(寿段知事。时方旱,祈雨大作)》,词曰:
“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好似天瓢在手,笑把群龙呵叱,四野注如倾。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
(祈雨图)
这是作者在观看家乡久旱祈雨成功时,发出感叹的一首词。
词题中的寿段:人名。知事: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在我国南方,有的年份在夏秋冬三季间,几旬干旱无雨,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地方长官率领民众烧香祷告,或请和尚、道士设坛作法,祈求上天普降甘霖救民。
词的上阕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点明祈雨成功得雨的时间:秋季,知事生日这一天。这里的有喜,指可喜的事情——祈雨成功果然下雨。君,指寿段知事。初度,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风雨作秋声,指秋风秋雨声,说明下雨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层: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指出这就是祈雨的原因。说明旱情相当严重,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耐心等待着知事祈雨,但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然没明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农夫心内如汤煮”,但这样的旱情和民心已含蕴其中。在这里,相对于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言,这首词的语言较为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这里的连旬,指夏秋连续几十天。稻畦麦垅欲扬尘:指干旱的程度。
第三层:好似天瓢在手,笑把群龙呵叱,四野注如倾。描写祈雨的气势及祈雨成功而下雨的状况。天瓢,指汉族神话传说中天神行雨用的瓢。笑把群龙呵叱:笑着呼唤着群龙。呵叱,犹呼唤,呼风唤雨。出自《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用之每对骈呵叱风雨,仰揖空际,云有神仙过云表。骈辄随而拜之。”四野注如倾:田野到处下着倾盆大雨。
第四层: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抒发祈雨成功后的美好愿望:这是一场能缓解旱情的瓢泼大雨,雨后,出现四野勃勃生机,翠浪波涌的美景。
下阕借祈雨成功,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阐明仁与寿的辩证关系。首先发问,君知否:你知道吗?然后回答:仁者寿,寿斯仁。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寿斯仁: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要成仁,就要积德。告诫统治者治国要施行仁政、德政。
第二层: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阐明天命与民命的关系。就是说秋天的收成好坏,决定了人民生活的好坏,民众的希望和收获就寄托在秋天。这里的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的现象。自三代而下,指的是自封建社会建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民命: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寄,寄托;苍旻,苍天,这里特指秋天。
第三层: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进一步阐明天命与民命关系的重要性,并把这一重要性告诉施行仁政的统治者。就是说,只有五谷丰登,农业丰收了,人民的生活才会过得好,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加,这才是真正的民富国强。这里的满目,即充满视野,是到处的意思。桑麻谷粟:代指农作物。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期会: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试说与仁人:我不妨告诉你们这些能实施仁政的人。这一句是倒装句。
最后一层: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作者从祈雨成功而降甘霖发出的如何治理国家的感慨。
其大意是:今天知事祈雨,只是初显一下身手,就降下甘霖了。这救旱之雨一下,万物死而复活,人民才会永久地过着新的生活。而治理国家的人若施以仁政,以德治国,就像人们久旱盼望下雨而真的下了雨一样,就会深得民心,所以,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民生问题。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