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鲜明的特点,这和客家人的迁徙历程密切相关。长期艰苦的迁徙,对自然力的膜拜,使得原始的自然崇拜传承至今;另一方面,离乡背井而生的对家园故土的怀念也超出其他民系,所谓“草鞋脚下、灵牌背上”,客家人确信自己的祖先为神明,能给后人以超自然的护佑。由北而南的渐次迁徙,使客家人接受了更多的地方文化,接纳了更多的神灵,不论是儒、道、佛、基督,还是天、地、神、鬼、巫,都有人信奉,甚至同时崇拜;在偏僻的山区,存在大量的三教同庙现象。
宁都宗教信仰的特点
宁都到处有神坛社庙、举目是神明,即使在客家地区内部相比较,这一特征也颇为明显。大略把握,宁都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三教合一的特点。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发端于人类文明的草创时期,那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弱小,所以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是有生命的,且具有伟大神力。客家比其他民族、民系更为长期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因而把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继承下来。在宁都,天地山川是神,风雨雷电是神,直到屋里屋外一切用具皆为神。于此相应,有大量的神庙和祭祀活动。试列如下。
社稷坛:祀土地、五谷神。
山川风云雷雨坛:祀山水风云雷电雨神。
邑厉坛:祀本邑厉鬼。
龙王庙:祀龙王。
水府庙:祀赣江水神谢端公。
火神庙:祀火神祝融。
旗纛庙:神不详。
军山庙:祀军峰山神。
三官庙:祀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民间福神。
东岳庙:祀东岳大帝。泰山神,五岳之首,管人间生死。
土地庙:土地神。庙最多,几乎村村皆有,但庙最小。
三皇宫:祀天皇、地皇、泰皇。或说天、地、人三皇,或说伏羲、神农、黄帝。
魁星阁:祀奎星。二十八宿之一奎木狼,主文章。
真武庙:祀真武大帝。亦称“玄武大帝”,位北方。
七仙庙:祀瘟神。七仙为儿童保护神,庙甚多。
白马庙:祀神马。
城隍庙:祀城隍。
门神:或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恭。
天神:泛指天井上空过往的一切神祇。
太岁神:太岁神有六十位,每年轮一位当值,牌位用红纸印制,贴于厅后右门。
土地神:区别于郊野的土地神,牌位贴在太岁神下方。
灶神:全称东厨太乙司命灶君,在家神中地位最高,供奉于灶上。
米谷神:由汉帝演化而来。
床神:又称“床神老爷”。
除上述有名称的庙外,各乡村林林总总,有更多无法找到出处的庙,如作田庙、谷雨庙、扁担神、月光神、山神、泰山石敢当等等。
(二)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不同的是它表现出对祖先灵魂的敬仰。祖先神一般被奉为善神,保护本家族人丁兴旺。在客家地区,家族供奉祖先神位的庙堂,称祠堂、宗祠或家庙,各种祠堂林立,是客家地区盛行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客俗祭祖,或于祠堂,或于篆地。为使公共祭祖能历年不废,必须有公旧作为共同经济基础。此祭田,客俗名蒸尝。蒸尝本我国古代冬秋二祭之名,冬祭名蒸,秋祭为尝,如《后汉书·冯衍传》卷十八下载:“春秋蒸尝,昭穆无列。”蒸尝田,客俗又名祖宗“血食田”,如清·黄钊《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俗称祭田为蒸尝,亦有谓祖宗血食者。”按:“血食”一词,也是有典籍可稽的,如《左传·庄公六年》即有“抑社樱实不血食”之句。可见“血食”之名,似俗而实古。这也是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的例证。
宁都称祖宗为家神,家中厅堂必设神龛,置放列祖牌位,每月初一、十五上香燃烛,逢年过节三牲供奉。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春节的祭祀最为隆重,分为家祭与族祭。宁都风俗,家祭在清明、中元、冬至、春节都盛,族祭主要在而清明和冬至,我们选择清明的族祭和冬至的家祭来说明。
清明祭祀活动以族祭最为隆重,各姓规矩大同小异:一、议事,筹款,选出办事机构,推举主祭孙(大宗房嫡长子孙)分献孙、引赞、执事人等。二、建账办理物品入库。“祭祀时,唯账房、厨房二处最为紧要,典守者须强干细心,方不失事,一切无事人等不得入此二处之房内,并不许寄存银钱衣服等项,犯者罚。”三、礼仪。要求衣冠整洁,举止文雅,致敬尽诚。四、息争讼。平时的口角是非不许言及,更不许入祠理论,违者罚。清明祭祖只许男丁参加。旧时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祭祀前一晚,先举行“刑牲”仪式,将长串的黄色钱纸挂在阶墀左右柱子上,名曰“挂彩”。祭祀器物布完,受祭的牌位安座,乐师即开始奏乐。诸执事于香案前上香燃烛,焚化纸钱,鸣放鞭炮,然后于香案前杀只公鸡,沥血于碗中,内置一根鸡羽,谓之“血毛”,供奉于香案。待宗子跪拜后,停乐,礼成。
正式的祭祀活动在清明日上午,程序为:
甲:1、发擂。(鼓师击鼓,参祭者肃立)。
2、释彩。(将柱上的挂彩取下)
3、移毛血。(撤去)
4、主祭(宗子)、分献、引赞就位。
5、读祝就位。
6、执事就位。
乙:行降神礼,奏乐迎神。三拜九叩。
丙:行初献礼。
1、洗手。
2、宗子献供。
3、分献孙献供。初献礼告毕。
丁:念祝文。
戊:行亚献礼。
己:行三献礼。
庚:1、行侑食礼,奏大乐。
2、饮福酒。
3、颂嘏辞。
4、众裔孙参拜。
5、发胙钱。
辛:行送神礼。撤馔。奏大乐。鸣炮送神。壬:宴饮。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民间称鬼节,家祀内容较为繁复。旧俗,七月十二日这天要接“太公太婆”(高曾祖至祢四世神主泛称)回堂。此日清晨,将神龛洗净,木主沐浴,有祖先遗像的在中堂挂起。入晚,门外燃香烛,烧纸钱,鸣鞭炮,迎接祖宗进门。然后先上茶酒水果(内必须有生枣),继上丝瓜炒鱼,韭菜炒肉,寓早生贵子,瓜瓞绵延,长长久久。十三日起,早中晚上供,供食品种多样。宁都风俗,中元节还要做粳米糍以飨祖宗。十四日这天,传说祖先要去赶圩买子孙,故此日凌晨要在供桌前烧化一个内中装满金银纸锭的纸马褡,以使祖宗囊橐充盈,不吝花钱。十五日是节日,享用过午食后,祖宗要回墓,因此这天的供食最丰盛。食物中,鸭子占据突出地位。鸭子称为“扁舟”,水陆无忌,便于祖宗渡过冥河。送别祖宗时,还要让先人们带足一年的用度,一只只硕大的纸包塞满金银纸锭冥洋冥币,包裹皮上书写阴间收受者姓名,阳间寄包者名讳。午供完毕,于门外空地上焚包酹酒,鸣炮送祖。幽默的是,焚化的纸包上注明了“挑夫自雇”。
中元节的尾声还有当晚的烧“无名纸”,一种对孤魂野鬼的施舍活动。因为非亲非故,不知其名,所以为野鬼们烧的纸钱称作“无名纸”。烧纸时,从自家屋往外,边烧边念:“有人承祀,无人承祀,来领铜钱银子。”一直烧到岔路口,焚完全部纸钱才返回。考诸接济孤魂野鬼的善行活动,与佛教七月十五日举行的盂兰盆会有密切关系。佛教该日施舍鬼食,客家人信佛,受其影响,便于此日烧“无名纸”。
真是礼莫大于宗庙。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跪拜,或许能让人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
链接:祭祀程序
发鼓三通。奏乐,执事者各执其事。序立。主祭孙就位。四堂分献孙各就位。以下各照世派就位。降神。鞠躬。拜兴(凡四)。主祭孙及分献孙诣盥洗所盥洗。复位。诣香案前跪。焚香酹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参神。鞠躬。拜兴(凡四)。初献礼。执事者进馔。主祭孙及分献孙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读祝文。俯伏。兴。鞠躬拜兴(凡四)。复位。亚献礼。执事者进馔。主祭孙及分献孙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俯伏。兴。鞠躬拜兴(凡四)。复位。终献礼。执事者进馔。主祭孙及分献孙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读祝文。俯伏。兴。鞠躬拜兴(凡四)。复位。行侑食礼。主祭孙及分献孙诣神主前侑食。点茶。复位。主祭以下皆出。司祝合门。祝噫欸启门。主祭以下皆复位。主祭孙跪。饮福酒。祝遐祠。兴。告利成。辞神。鞠躬。拜兴(凡四)焚祝文。纳主。撤馔。礼毕。
来源:《客家宁都》
宁都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