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现有多个客家姓氏。境内客家民俗文化光辉灿烂,至今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采茶戏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游桥帮灯
现在就随小编一起,
提前见识一下“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宁都客家民俗!
割鸡、游担灯、添丁炮
这看似独立的三个民俗活动其实是一体的,都是为了汉民族最为看重的一件喜事而举行的历时两天的连贯性庆祝活动。这件喜事就是--添丁。割鸡,是为添丁之喜举行的极为隆重庄严的开场大戏。
割鸡仪式
相传,东汉末年,一对李姓夫妇结婚二十多年无有一男半女,盼子心切。一日,夫人陈氏梦见到村西南的河岸上,见一汉帝庙,内有很多菩萨,陈氏慌忙跪拜求子。丈夫李长贯听后许愿:如能如愿得子,将在梦中之处建汉帝庙,塑汉王金身,年年杀鸡朝拜。后果得其愿,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产子,次年正月十四满月之日,李姓夫妇便建庙杀鸡还愿,家业也渐兴旺,后又传有六个孙子,往后,代代相传,村里形成了每年正月十四杀鸡朝拜汉王的自然习俗。因杀字不吉,故改为割鸡。添丁炮
每一家新丁户就是一个割鸡户,一个割鸡户的队伍组成人员有:打头的人割鸡,一手举大活公鸡,一手拿贴有红纸的菜刀。另一德高望重之人人双手端蜡烛架,架上插有六只大红烛,选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护架,保端烛架之人一路平稳,端架人身后跟随两个人提红纸竹篮,内装鸡肉酒菜供品,三个扛缠绕鞭炮竹篙的汉子紧随其后,最后面是五六人组成、由外公家派送的鼓乐队,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到各房祠堂祭祀毕,各割鸡户到老街集中,神铳一响,统一前往河边汉帝庙行割鸡仪式,最后到李氏祠堂集中祭祀。
列队出发的添丁人家
活动时间:
正月十四,16:00至19:00,石上镇石上村割鸡。
正月十四,16:00至19:00,石上镇曾坊村放添丁炮。
正月十五,16:00至19:00,石上镇石上村放添丁炮。
活动地点:
石上镇石上村,距县城20公里。
石上镇曾坊村,距县城不足25公里。
提醒与建议:
1.石上村为千年古村,宗祠众多,可提前到达,欣赏古村风景。
2.爆竹然放量极大,务必准备好口罩、耳塞。
3.视头一年添丁数量,每年规模会有一些差异。
游桥帮灯
石上镇曾坊村正月十五晚游桥帮灯,已有多年的历史。
齐集宗祠上午桥帮灯
凡村中头一年添了人丁的人家,元宵节期间都要制作一梆桥帮灯参加游灯活动,以示庆贺。桥帮灯,是由一块块长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木板上面扎有10盏灯,内插蜡烛,外由白纸或红纸裱糊,并贴有寓意吉祥内容的精美剪纸。元宵夜,约六时许,村内一声铳响,添丁人家点亮灯内蜡烛,再次铳响,扛灯到宗祠集中祭祀,并以当年娶亲、生育的先后为序排列。每梆灯彩都由两位强壮的后生扛着,以示家庭人丁强壮。至七时左右,接连三声铳响,添丁人家扛灯游出宗祠。夜色中,一梆梆喜庆的灯彩,宛然一条百米的金黄色长龙。游灯队伍先至田野开阔处,缓缓地转上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头灯奋力追逐尾灯,试图把尾灯咬住,而尾灯则奋力躲闪,在田野中反复较量。队伍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犹如一条翻腾的长龙。最后,头灯终于追上了尾灯,整个游灯队伍形成一个大圆圈,再圆圆的转上几圈,意味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游灯
曾坊村游桥帮灯,已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田埠乡马头村、湛田乡新田村在正月十四、十五晚也有游桥帮灯的习俗,内容大同小异,同样精彩壮观。
夜幕蛟龙
活动时间:
曾坊村正月十五,18:00至22:00。
马头村正月十四、十五,18:00至22:00。
新田村正月十四、十五,18:00至22:00。
活动地点:
石上镇曾坊村、田埠乡马头村、湛田乡新田村。
提醒与建议:
1、视头一年添丁数量,每年规模会有一些差异
2、夜晚游灯环境灯光很弱,有的地段甚至黑灯瞎火,务必带上手电等照明工具。
游兔子灯
游兔子灯习俗流传在东山坝镇大布村,相传从清初兴起。
孩子们的欢乐
兔子灯,俗称“灶脑灯”(每灶一灯),是一种以竹篾制作骨架,外用红、白、绿纸裱糊的兔婆带兔子的灯饰,三只兔头并列一体,中间较大的是兔婆,两侧是兔子。兔子是一种繁衍力极强的动物,古时候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物。元宵节夜游兔子灯,寓意灯游到哪里就把旺盛的生机带到哪里,表达了人们祈求人丁兴旺、盼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游兔子灯
习俗规定:从正月十一至十五全村每家每户都要出一盏兔子灯,若头年生了儿子、娶了媳妇的人家则要出一盏“扛灯”。游灯定时、定点、定线路、定灯序,按序进行。每家游灯与回灯,都要鸣鞭炮迎送。添丁人家还要置办酒席,宴请亲友。
活动时间:
正月十一至十五,18:00至21:00。
活动地点:
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
提醒与建议:
1.大布村村为千年古村,宗祠众多,可提前到达,欣赏古村风景,了解游灯线路。
2.夜晚游灯环境灯光很弱,有的地段甚至黑灯瞎火,务必带上手电等照明工具。
游扛灯
东山坝镇小源村、石上镇江背村每年元宵夜有游“扛灯”的习俗。凡头年添了丁或娶了媳妇的人家要出一盏扛灯。这是一种极为美观的大型花灯,灯有五层,高达1.7米左右,直径1米余,灯的外观裱有精美的剪纸,内容为神话故事人物、花鸟动物等的图案。灯内设十多只点火的油碗,利用火力冲动各种微型戏剧人物表演,及飞禽走兽飞翔奔跑,人物、动物均栩栩如生。因这种大型花灯要二人抬着走,还要二人扶着保护,又叫“扛灯”。
宗祠内的扛灯
夜晚游灯时,先将扛灯扛至祠堂祭祀(江背村的扛至慈恩阁),时辰到后,神铳轰响,游灯队伍出游,唢呐、锣鼓乐队随行,小源村的灯队还有关刀灯,排成阵阵长龙,随同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游完灯后,扛灯回到本房祠堂前,锣鼓、唢呐再次热闹一番,然后抬扛灯回到过灯的主人家(即娶了媳妇或添了新丁的人家),主人以喜爆相迎,将扛灯放置于厅堂的神台下。
游扛灯
活动时间:
正月十四至十五,19:00至22:00
活动地点:
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距县城60公里。石上镇江背村,距县城40公里。
提醒与建议:
1、江背村为古村落,祠堂众多,欣赏古村风景,了解游灯线路。
2、夜晚游灯环境灯光很弱,有的地段甚至黑灯瞎火,务必带上手电等照明工具。
3、视头一年添丁数量,每年规模会有一些差异。
中村傩戏
黄石镇的中村傩戏在赣南客家地区仅存。
厅堂里的傩戏
中村傩戏始于明代,已有多年历史。村中建有福主庙,祀奉的主神叫“华光菩萨”,还有唐、葛、周三元帅、钟馗、关帝等15尊神像。中村傩戏原有很多节目,不少已失传,现能表演的节目有《赖公射月》、《打王卯》、《抱冬易》、《判官点书》、《太公钓鱼》、《钟馗斩鬼》、《打保安》等7个。演《抱冬易》一出时,妇女们手提白线争相掛到演员手中,称为“挂线”,保佑大人孩子长命百岁。傩戏面具最多时达个,至今保存36个。演出服装保留了两种:一种为红色服装,代表男性,一种为绿色服装,代表女性。演出法具有令箭、令旗、令尺、法印、珓等。中村傩戏的各个剧目都有各自的音乐,表演时有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中村傩戏表演步法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动作简单、粗犷。
傩戏
中村每年举行两次禳神活动,在农历正月、九月各进行一次,巡游附近十个自然村,禳神人扛着神旗,挑着神像、面具、法具,唢呐锣鼓,铳炮喧嚣下,进村表演傩戏,驱邪逐疫,祈愿平安。
正月的禳神从初二开始,至十六结束。十五、十六两日,于中村的上下两村进行,跳傩人入各家各户厅堂进行驱邪祈福表演。每到一户,都有三眼铳、喜炮迎送。
第二次从农历九月十一开始,至十七结束。这次禳神还有一特殊的习俗,把传统的重阳节移到禳神日来过,小孩满月、周岁以及老人的生辰寿诞也移到这一天庆贺,因此显得特别的热闹。
中村傩戏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活动时间:
正月初二至十六,九月十一至十七,上午8:00至12:00。
活动地点:
宁都县黄石镇中村,距县城50公里。
提醒与建议:
1、中村傩戏也是一驱邪祈福活动,在人家厅堂上演时,有的场合外人必须离开,请予以尊重。
2、大多厅堂较窄,注意拥挤。
妆古史
每年正月十二和十五上午9时许,圩镇的城隍庙锣鼓锣鼓喧天、唢呐齐鸣,一台台“故事”花轿陆续抬来,这是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大型木制花轿,扮成故事人物的童男童女端坐其中。每台花轿分别贴有不同内容的故事名称,如《天官赐福》、《刘玄德招亲》、《女驸马》等,一台轿子就是一台故事。木轿外饰彩绸,并以剪纸、扎花、贴画等装饰。
穿过闹市
待时辰到后,神铳轰响,古史队伍开始抬出城隍庙,游走街道四坊,以彩旗及“肃静”“回避”等牌开道,紧跟着鼓乐队。木轿额定24台,每台要4人抬行,4人保护。第一台是《天官赐福》,内坐天官,其它古史轿随后。游行队伍还伴有高跷、旱船、蚌壳和乌龟等形象的人物。禳古史队伍所经之处,村民以香烛、喜爆迎接。十里八乡的群众也赶来观看,热闹非凡。
妆扮故事人物的女童
田头妆古史活动,相传起于明代。
活动时间:
正月十二、十五,上午8:00至11:00。
活动地点:
宁都县田头镇田头村,距县城20公里
提醒与建议:
1、提前了解活动的游行路线,找好观赏点。古史队伍行至圩镇集市时,将停下进行各种表演,可选择周边高楼欣赏全景。
2、正月十二、十五均是田头圩镇的集市日,活动结束后欣赏集市风情
3、正月十五的活动更具规模。
来源:《节日的家乡》钟小春、今日宁都
长按 一键加关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公众号。
鍏ㄥ浗鐧界櫆椋庢渶濂藉尰闄?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皬鍋忔柟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