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溪含章——江南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密溪,瑞金市九堡镇的东北边的一古村。
环村十数里,层峦迭嶂,四山磅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环护着村庄,无一明显缺口。出入的道路只能是绕谷翻山而越,连溪流也只能依势穿沟而出。
村庄西北高而东南低,有大坑,板坑、塞下、小板等四条大小不一的河流,俱从西北顺势流向东南水口汇入九堡河而入梅江,因不能舟楫而称之为“溪”。
在密溪罗氏的宗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密水源流通梅水,凤山秀气接龙山”。告诉我们密溪的山是从宁都龙华山逶迤而来,水是汇入梅江而去的。清嘉庆九年,名士阙维枚慕名而来,是从密峡水口进村的。所以他在《密溪记》中写道:“……自外入者,行至峡,几迷认不得路,若《桃花源》然”。一语道破了密溪的形胜。也许正是因为村庄的隐秘,又有密水之故而称之为“密溪”。不过罗氏后人更愿意相信,因密溪罗氏开基始祖字号“密峰公”而定名密溪。
相传隋唐时代,密溪就有宋、王二姓人居住。南宋咸淳年间,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之第四十七代孙念四郎(罗密峰)随他的父亲诚四郎从兴国白石而来,贸易于宁瑞之间,常歇足或投宿于密溪这个地方,密峰公看中了这个地方,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举家迁入这里定居。他的子孙日在这里奋志开拓,财富益增,益繁衍壮大起来。因而,因“密峰公”而定名密溪的地名来源更为可信些。后王、宋两姓土著日渐式微,田山产业不断变卖罗氏,最终罗氏完全占有了密溪村,故密溪村又被外人戏称为“罗屋”。
密溪村的核心,是后龙大山上延伸下来的一条山阜,连接村前狗形岗,五座古祠就坐落于此。以这五座祠堂为中心,辐射四边,明末清初建起了“文运阁”和“土围”之后,紧接着从康熙三十七年起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八十五年之间,建起了六座大宗祠四支风水塔,五座庙宇,四通八达,六十多华里的石街大路;十八座石拱大桥,成就了密溪古村的盛大规模。
密溪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有规模宏大的十多处宗祠、公祠;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每处古迹,无不显露古村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学者誉为“江南民居建筑博物馆”。
密溪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堪称一绝,雕栏画栋、钩心斗角、各具特色。使人赞叹不绝的是罗氏大宗祠门廊顶部天花板上镶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龙凤、瑞兽和花卉图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镂雕等精湛工艺手法雕就,形态栩栩如生,构图严谨,寓意深邃,未见雷同。
密溪晚清前还曾设圩市,后因战乱而废圩。但今天仍可以从遗存的两条相互贯通、绕罗屋而行的石板巷道和宽大的内围砖拱门及圩街遗迹,仍可看出当年圩市的繁华盛景。密溪人通过自力更生发展农业,依托古驿道发展路边经济,外出经商,利用瑞林的河道,贩运粮食和木材,让密溪兴旺发达。大粮商罗孟稳,于天顺初年还通过梅江,以五百余石谷运往赣郡救济灾民,当时明英宗亲笔为之题写“善行流芳”四字,在东门街口立起“尚义坊”,特别旌表。坊高6米,坊顶由数百个棱形木格交织重叠而成蜂窝状,结构复杂;上面盖瓦,可供行人避雨遮阴,此类木牌坊实为罕见。
如今的密溪村,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搬出了旧屋,住上了现代楼房,另建了一个新密溪。密溪古村被纳入了国家法律和科学的有序保护和开发之中,默默矗立,成为一份熠熠生辉的历史典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