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客家祖地”小知识~
县名的变迁
三国吴嘉禾五年(年)始建县,名阳都,县治在白鹿营(今黄石镇阳都村),隶南部都尉。西晋太康元年(年),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改名宁都。南朝宋大明五年(年),另置虔化县,隶属南康郡。隋开皇九年(年),虔化归并宁都。开皇十八年,宁都县改名虔化县,移县治至雪竹坪(今址),隶虔州。宋绍兴二十二年(年),复名宁都,隶赣州。元贞元年(年),宁都由县升州,辖石城、瑞金,隶赣州路。明洪武二年(年),降为县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年)升为宁都直隶州,辖石城、瑞金,隶江西行省。民国二年(年)废府州制,复为宁都县,隶赣南道。民国十五年废道,隶江西省。民国二十五年(年),在县治设江西省第八行政区。年9月13日,设赣西南行署宁都分区(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隶赣州专区。
里、都、图;郡望、堂号
里:旧时地方基层行政区划。隋畿外二十五家为里。唐以百户为里。明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置里长;每十户为一甲,置甲长。
都:旧时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与里相仿。《宋史·袁燮传》:“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
图:旧时地方区划,里、都之下,村之上。有的地方图即里。顾炎武《日知录》:“《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嘉定县志》曰: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
郡望:某一姓氏兴旺发达之地,原指某郡的名门望族,后成为家族的徽号。
堂号:一般取自于郡号。或为纪念始祖,名人而创设。总堂号下,往往有分堂号。总堂号为家族发祥地,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它处成为名门望族后,以该地郡号作堂号。总堂号与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关隘
古时的宁都,境内通往外界的陆路8条,乾隆六年(年)前,设隘口7处,道光四年(年),增设4处。为东龙隘(通石城、福建)、田埠隘(通石城、福建)、白鹿隘(通瑞金)、长胜隘(通瑞金、福建)、下河隘(通石城、福建)、排云隘(雩都)、秀岭隘(通广昌)、青塘隘(通兴国)、石涂岭隘(通宜黄)、落马迳隘(通兴国、吉安)、大树岭隘(通乐安)。
来源:《客家宁都》
宁都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