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镇
简介:
黄陂镇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48公里,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毗邻两县七乡镇;距一级国道昌厦公路25公里、赣粤高速公里、京九秩路80公里,并与纵横交错的镇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通讯便捷,硬件设施俱佳,是实施江西在东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乡镇。
黄陂镇的南北各有一条河,人们通常称南面的河为南溪,北面的河为北溪。南溪经蔡江由西南流至黄陂圩镇的南面,北溪经大沽由西北流至黄陂圩镇的北面,两溪在观音阁下汇合成黄陂河。这水形倒像章江、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一样,有人称黄陂活像“小赣州”。千余年来,人们都说三面环水的黄陂圩镇是条“船”。
文化历史:
黄陂是一个千年古镇,唐、宋、明、清时期古建筑群随处可见,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以来,黄陂镇人文荟萃,英杰辈出,既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黄陂是一块英雄的鲜血染红的土地。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李富春、曾山、项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长时间在这里生活、战斗。黄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渔家傲》“前头活捉了张辉瓒……”的光辉诗篇。上海市的黄陂路由此而得名。黄陂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英勇牺牲,有名有姓的英烈多名,还有那无数的无名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区位优势:
黄陂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积近4万亩,山地23万多亩。镇内山峦起伏,蜿蜒成势,山上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年平均气温在14-19℃,年降雨量在毫米以上,生态环境宜人,适宜于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无污染食品基地。
黄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大的矿产有稀土、钾长石、萤石、硅晶岩等。镇内两江交汇,水资源十分丰富,有3.5万伏变电站一个,日供3千吨自来水厂一座,程控电话,移动、联通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名称由来:
“黄陂”名来之不易。廖銮当年开发之时,为建村挖了许多黄荆树蔸,所以就叫这里为“黄荆蔸下”。后来,廖銮与杨筠松有次来到南溪沙滩上漫游,发现沙滩边缘的浅水中露出一扁平而又光滑如璜的大石头。杨筠松赞叹说:“此璜也!”廖銮接着说:“水中有璜,此乃璜溪。”后来,本为溪名的“璜溪”逐渐取代了“黄荆蔸下”而变成了地名。随着朝代更替和方言的衍变,用方言说“璜溪”已不顺口,加上此处河汊纵横、陂塘众多,到了清朝,就慢慢被大家叫成了“璜陂”。
苏区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来到璜陂,毛泽东和朱德等为了战事和工作的方便,将“璜陂”改成了“黄陂”。红军长征后,又恢复为“璜陂”,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称作“璜陂”。
人文历史:
黄陂文化底蕴深厚,唐、宋、明、清古建筑随处可见,无不渗透风水的玄机。据统计,体现客家风水文化的祠堂全镇就超过百座。从明代到民国,仅黄陂杨依村谢姓就建祠50座,居全县第一;中坝村廖姓建祠31座,居全县第二。还建有“崇仁”、“纯青”书院和众多私塾,为黄陂培养人才起了积极作用。
祠堂略景:
自古以来,黄陂出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人物,五代时期有“决胜大将军”廖匡济,文学家、诗人廖匡图、廖融、廖凝等,享誉全国的风水地理大师廖瑀;南宋有特科状元谢元龙;清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谢云彪;民国初期有全国高等文官考试金榜题名的廖亦昌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