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文化厅传来好消息!
近日,
宁都县石上镇灯彩之乡
被拟命名为
“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并拟推荐申报-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宁都的灯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灯彩活动的时间,多在农闲时的正月,以及节日、庙会期间,活动前,家家备足材料,制作灯具。游灯那日,全村老幼倾巢而出,灯火烛天,锣鼓、唢呐、茶歌、小调弥漫山野,喜庆气氛充盈天地。
曾坊桥帮灯
石上镇曾坊村正月十五晚游桥帮灯,已有多年的历史。
凡村中头一年添了人丁的人家,元宵节期间都要制作一梆桥帮灯参加游灯活动,以示庆贺。桥帮灯,是由一块块长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木板上面扎有10盏灯,内插蜡烛,外由白纸或红纸裱糊,并贴有寓意吉祥内容的精美剪纸。元宵夜,约六时许,村内一声铳响,添丁人家点亮灯内蜡烛,再次铳响,扛灯到宗祠集中祭祀,并以当年娶亲、生育的先后为序排列。每梆灯彩都由两位强壮的后生扛着,以示家庭人丁强壮。至七时左右,接连三声铳响,添丁人家扛灯游出宗祠。夜色中,一梆梆喜庆的灯彩,宛然一条百米的金黄色长龙。游灯队伍先至田野开阔处,缓缓地转上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头灯奋力追逐尾灯,试图把尾灯咬住,而尾灯则奋力躲闪,在田野中反复较量。队伍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犹如一条翻腾的长龙。最后,头灯终于追上了尾灯,整个游灯队伍形成一个大圆圈,再圆圆的转上几圈,意味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曾坊村游桥帮灯,已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背游扛灯
石上镇江背村每年元宵夜有游“扛灯”的习俗。凡头年添了丁或娶了媳妇的人家要出一盏扛灯。这是一种极为美观的大型花灯,灯有五层,高达1.7米左右,直径1米余,灯的外观裱有精美的剪纸,内容为神话故事人物、花鸟动物等的图案。灯内设十多只点火的油碗,利用火力冲动各种微型戏剧人物表演,及飞禽走兽飞翔奔跑,人物、动物均栩栩如生。因这种大型花灯要二人抬着走,还要二人扶着保护,又叫“扛灯”。
夜晚游灯时,先将扛灯扛至祠堂祭祀(江背村的扛至慈恩阁),时辰到后,神铳轰响,游灯队伍出游,唢呐、锣鼓乐队随行。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游完灯后,扛灯回到本房祠堂前,锣鼓、唢呐再次热闹一番,然后抬扛灯回到过灯的主人家(即娶了媳妇或添了新丁的人家),主人以喜爆相迎,将扛灯放置于厅堂的神台下。
▍图片:温世华钟小春赖剑平等,来源:综合江西省文化厅赣州发布等
▍综合编辑:宁都新鲜事
爆料、合作请加6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