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宁都醉美乡村评选活动黄陂镇:寻找宁都醉美乡村,赶快行动,为家乡投一票吧!赖村镇!寻找宁都醉美乡村,赶快行动,为家乡投一票吧!宁都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年)建县,元、清两度升州治,迄今已有年历史。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三、赣州第一。宁都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已有人类栖息,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
年,被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年,荣获“江西省十大文化古县”殊荣。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了我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翠微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年,小布2获江西省十大休闲旅游小镇,年获中国特色小镇;
田埠东龙荣获“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优秀古建筑第一历史文化古村”;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列入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是文保单位成为旅游新景点。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宁都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革命旧址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旅游景点。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数据统计,全县有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省保”单位17处,“县保”单位76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小布红色革命旧址群等列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总参三部、南昌陆军学院等部队院校的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每年接待各界观众达万人次。翠微峰战斗遗址自年以来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天接待大量游客。田埠东龙,黄陂杨依古村落分别获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大沽阳霁江西省首批传统村落,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新亮点。宁都民间艺术古朴纯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客家歌、戏、乐、灯、傩、舞、文、剧、道情等各色客家民间文艺千年流传。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石上桥帮灯、石上割鸡、中村傩戏等9项民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中村傩戏为赣南和客家地区独有,很古老的戏曲剧种,有“活化石”之称,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歌舞、戏剧的始祖;竹篙火龙气势恢宏,全国独一无二;宁都客家采茶戏,为全国个独立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志》;宁都道情为全国个独立曲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每到正月、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吸引四方游客和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聚焦宁都。
三是文化体验成为旅游新卖点。我们不断地打造、挖掘、丰富和宣传推介宁都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酒文化、香文化、茶文化,让地下的文化走出来,书本的文化走下来,死的文化活起来,静的文化动起来,使之成为旅游的新卖点。人们都想到宁都去过过戏瘾,唱唱宁都独有的半班、三角班和采茶戏;到宁都过过嘴瘾,吃吃宁都菜、喝喝三甲酒、品品小布茶;到宁都过过鼻瘾,闻闻宁都的陈香,醒脑安神;到宁都烧烧香、敬敬神;到宁都问问祖、寻寻根;到宁都去过过伟人瘾,体验伟人振臂一呼,打破铁桶围剿的感觉,体会伟人遭遇磨难的黯然神伤。
二、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1)摸清家底,夯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为做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我县结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县组织文物普查人员深入全县24个乡镇,个行政村(居)委会,进村入户,开展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勘测,论证和研究等工作,全县共复查不可移动文物51处,新发现处,其中古遗址有10处、古墓葬12处、古建筑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革命遗址)88处。其中黄石璜村牌坊群、大沽阳霁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两处被评为江西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馆藏文物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对每件文物进行拍照、描述、录入等建立数据库系统。通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摸清我县文物的基本状况,为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夯实了扎实的基础。
(2)遴选申报,提升文化旅游保护档次
为提升文物保护档次,转化文物普查成果,我县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申报“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继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国保”的又一重大成果。同时遴选了大沽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东龙李氏下祠、东龙湖心塔等8处文物为第六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列入待批“省保”。年9月,遴选了有较高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东山坝小源宁都会议旧址群和东龙客家宗祠群等8处文物等向赣州市申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列入待批“市保”。对小布镇获得“江西省十大休闲旅游小镇”和“中国特色小镇”后,目前继续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月20日将接收国家专家组评估;同时对大沽阳霁村,东山坝小源村、东山坝,肖田朗际、带源向上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通过向国家、省、市等申报工作,提升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档次,提升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增添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后劲。
(3)积极修缮,及时抢救文化旅游资源
为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我县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尤其是抓住国家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政策支持,对接跟进。提前请了省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编制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并以这一“国保”单位为龙头,捆绑带动县内黄陂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小布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等20多处革命遗址立项申请,近3年来共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资金近万元;同时利用省文化厅在宁都挂点扶贫的机会,争取田埠东龙文保资金万元,共争取文物维修资金超过我县历史上文物维修资金的总和,大大破解文物保护维修资金难题,使一大批革命旧址旧居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及时抢救保护。
(4)展示利用,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亮点
革命遗址是国史、党史的生动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革命遗址的展示利用与“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特色小镇、乡风文明”四个结合,保护与利用并行,传承与发展同步,让“文物活起来”,对已修缮好的小布、黄陂、东山坝等革命遗址群,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进行复原陈列和展示利用。对已修缮好的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黄陂会议旧址,宁都会议旧址、青塘会议旧址等进行陈列展示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延伸文物价值功能,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今年1-9月份,已接待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类观众达万人次。对黄陂、小布、梅江“三个红色旧址群”展示利用,打造成集教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旧址群,形成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和宁都起义纪念馆参观和红色旧址群的现场体验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逐步成为发展我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融合体制不顺。从文化内涵挖掘来看,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展示,一般局限于宣传文化部门在做,没有结合旅游景点这一载体去推广、宣传和弘扬,没有完全融入到旅游中去。从大文化概念来看,文化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文广新部门管理着文化娱乐、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宗教部门管理着宗教庙宇资源;林业部门管理绿色文化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利部门管理水文化资源:水利风景区;国土部门管理地质文化公园;民政部门管理名人墓和烈士陵园,这样造成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割裂,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二)融合规划不全。每个部门都强调自身的特点、主管部门上级的要求和方便争取资金项目的需要,造成每个部门对景区都有自己的发展要求和规划,而旅游总体规划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使得文化与旅游融而不合,交而不集,大而不全,不能一个规划管到底。
(三)融合投入不足。当前,因为资金不足,政府性和社会性对旅游的投入,着重投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本体,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上投资少,特别在在文化的挖掘、整理、包装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修缮、维护等方面投入更少,主要依赖主管部门争资争项,造成作为灵魂的文化跟不上旅游产品的开发步伐。
(四)融合层次不高。首先是文化的产业层次低,没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做。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完后,没有作为产业来开发,就很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小商品。其次是旅游的文化内涵不够,有的景区往往忽视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甚至破坏文化元素,本来有些旅游点需要修旧如旧,但往往从现代人的角度去建设,反而失去了文化的厚重。有些景区,除了观景,还能看什么、听什么、玩什么,游不到半天的行程,因此只有融入文化元素才能让游客放缓脚步,吸引人、留住人。
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领导层面:建立融合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协调机构,从顶层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例会制度,研究解决文化旅游融合的重大问题;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督查机制,由两办组成专门督查队伍,对文化旅游融合的政策的落实情况、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从战略层面:寻找融合的凝结基点。在文化发展之初,主要是政府投资,那么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更多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的好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