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现有多个客家姓氏。境内客家遗存十分丰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辉灿烂,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东龙村、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采茶戏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如果你有幸来到宁都黄石中村,可千万别错过我们的傩戏。其中的中村傩戏是最具代表性。
中村傩戏(来源:百度百科)
中村傩戏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活化石”材料。
中村傩戏(来源:百度百科)
最早发现中村傩戏这一历史遗存的是宁都采茶剧团离休干部邓文钦先生。他撰写的《宁都一处特殊的庙会习俗》一文,被香港大学劳格文博士主编的《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一书收录。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村傩戏的由来历史、演出特点、演出剧目、演出时间、演出路线及生存观念。
随着名气的与日俱增,中村傩戏的研究不断深入。据长期跟踪研究中村傩戏的宁都采茶剧团原编剧万迈考证,中村傩戏具有五大鲜明特点:它介于“舞蹈”与“戏剧”之间,是处于“傩舞”向“傩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文化产物;傩师具有“祭司”与“演员”两种职能;具有“艺术性”与“宗教性”特性,保留了浓郁的道教色彩;具有“娱人”与“娱神”两个功能;具有“演戏”与“驱邪”两种形态。
对中村傩戏的抢救、保护、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它深厚的客家傩文化内涵,承载着广泛的客家情结;以它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艺术内涵,成为不可多得的戏曲“活化石”;以它厚重的人文内涵,成为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它折射透露出的客家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对客家民系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果你来到宁都洛口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全国一绝的大型民俗活动——竹篙火龙。
活动从农历八月初一拉开序幕,到八月十五达到高潮。活动的内容是祭祀火龙神。
相传,南岭村早年闹瘟疫,外地来南岭采药的火龙火虎两兄弟为保百姓的平安,驱逐了瘟疫,火龙火虎也因此而死去。就在那一段时期,南岭上空总是出现一条酷似龙的彩云。当地百姓十分敬佩为村里消灾祛邪的火龙兄弟,就在卢家总祠堂的右侧建了一座火龙庙四时供奉,每年的中秋节还为火龙兄弟举行隆重的禳神仪式,以此寄托着人们崇拜神灵、祈福消灾的朴素心愿。这种民俗已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历史。
陪同的乡干部说,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记者进入南岭村欲拍竹篙火龙节的场景,但因为时间不吻合,需动用几百人上阵的活动临时难以组织而没表演。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百姓们对火龙神十分崇敬,几百年来这一约定俗成的民俗在人们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神圣不可冒犯。那一年,南岭村人是让北京的记者带着遗憾离开的。
节日那天,一大早开始,南岭村的人就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上阵,为火龙火虎绑扎竹篙,长长的竹篙扎上枝条燃烧起来犹如红色的火龙,给人间带来一片光明。可能这就是竹篙火龙最原始的寓意所在。火龙是采用49根长约3丈,围约一尺的大毛竹绑扎上一节节的竹枝,竹枝上再缠扎红纸,浸透烧热的山茶油。火虎是由七名少年组成,每个少年手持用稻草、竹枝扎成的半圆型虎头,虎头上插着49根燃烧的香。傍晚时分,举着火老虎的孩子,沿村巡游走进各家各户,沿路童声朗朗地给人们送去吉祥和祝福:火老虎上路,子孙一路;火老虎进屋,发财做屋;火老虎进间,钱财银子满缸;火老虎进厅,有吃又有添;火老虎进巷,有吃又有剩;火老虎进庙,祖师爷坐轿……
夜幕完全降临后,村子里多人聚集在卢家祠堂前,上百名孩子在同一时间点燃了竹枝。
49根燃烧的竹篙火龙齐刷刷地直指夜空,南岭村总祠堂的一方天地刹时间如同火树银花的不夜天,夜幕笼罩下的这片天地,驱逐了黑暗,陡添了光明、热烈、威风和壮观,这磅礴气势,让大都市里的霓虹彩灯较之都会为之逊色。在飒飒的劲风中,49条火龙呼拉拉地跳跃飞舞着,仿佛象征着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也仿佛在再现三百多年前火龙火虎与妖魔鬼邪搏斗时的惊心动魄风起云涌。
竹篙火龙(摄影:钟小春)
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唢呐、爆竹声中,竹篙火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分成七路出发。南岭村的人都姓卢。“7”在南岭村是个吉利的数字,禳神的队伍中,举着火虎的7个男孩继续领队,跟在后面的是鼓乐队,再随后的就是壮观的火龙队。49个壮年男子撑着竹篙,雄赳赳地颇显威风,竹篙火龙一路巡游一路播撒着一片光明,除了卢家总祠堂,全村还有7个分祠,49根竹篙火龙分成7组,送往7个祠堂。村子里观景者人山人海。
南岭人习惯把中秋节叫火龙节,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南岭人都是穿着节日的盛装,娃娃们佩戴着银制的长命锁和手镯。民俗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割不断、抛不开的乡思乡愁,是使你永远也无法忘怀的刻骨亲情。在南云,嫁出去的女儿那怕是远嫁在外省都要回来过火龙节,所以,八月十五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整个南岭村比过大年还隆重,全村人通宵达旦地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请来的乡戏班在祠堂一直要表演到东方放亮方收场。年复一年,天中的八月十五,是南岭村人的不眠之夜。
宁都石上除了美味的“薯粉水饺”当然还有我们的桥帮灯。汉帝庙祭祀和桥帮灯游灯活动是一体的,于每年正月初一起进行筹备,安排各项事仪。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生孩子的人家定时大摆酒宴,首先迎接首事和乐队,同时接受亲朋好友的道贺。亲朋好友以鞭爆道贺,越至亲的人,鞭爆越大。
正月十二日下午开始到正月十五日下午四是止闹花灯。花灯是首事中的采买人员到街上买的,专为这场活动做的一种灯。闹花灯,主要是由两个孩子,每人挑两个花灯(两担共四个花灯),另两个孩子敲锣,走全村各户门口过,每到一户人家时,都会放鞭爆迎接。
正月十四日下午四时起试灯,添丁户备好三牲(猪肉、鸡、鱼)、香、纸、烛、米果、水酒去庙中祭祀,祭拜完,回家时要从汉帝庙放鞭爆敲锣打鼓一直到家里,中间不可停顿。此时村中还接连点放震天撼地的神铳。每法此时,全村鼓乐喧天,鞭爆、神铳齐鸣,硝烟弥漫大地,爆竹纸屑飞扬在空中。全村上下沉浸在庄严肃穆之中。
正月十五日下午六时起,村中第一次响一声神铳时,出桥帮灯的人家,将灯框内的蜡烛点着。六时半,第二次响两声铳时,添丁户将桥帮打到族祠中集合。
当全村的灯到齐后,由专门首事为游灯队伍排好顺序,晚上七时,连响三声神铳时,游灯便开始。一帮帮亮堂吉庆的桥帮灯找扛纸糊灯框,贴红灯花的添丁灯。每帮灯都由添丁户家中选出的最强壮最优秀的两个后生扛着,这样以示自己家中强盛、人丁兴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经久不衰的客家文化寄托着每一位宁都州人的客家情怀。正因为它蕴含着这些情怀,我们的客家文化才能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亦因这些地方文化的组成,也便形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
资料来自博客:宁都客家文化旅游、宁都州人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