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文化宁都莲花赋

初夏宁都,莲花盛开,让人宛若置身莲海。

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宣布脱离国民党,投向共产党,举行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图为宁都起义纪念馆。

在宁都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特点的千年古村要算东龙村了。

赣南新春,客家人院墙上排满了添丁炮。

友人邀我去赣南宁都采风,正值初夏,几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去过赣南的石城。石城莲花让人迷醉,我想与石城相邻的宁都,也一定到了莲花盛开的时节吧?想到莲花亭亭净植,“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的姿态样貌,我爽快应邀,成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采风团的一员。

7月赣南的宁都,天蓝如洗,青山逶迤,绿树成荫,如同天然的舞台,初夏的热风吹拂着婀娜美人,这些芙蓉仙子,倒映在粼粼波光里,撑起一枝枝绿荷伞。“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只是这句诗要改一下,宁都的莲花好像不怕热,伸着长长的脖子,打量我们这些远来的访客,阳光下是那样娇艳妩媚。当我们乘车在宁都游走时,站在道路两旁高高低低的田畴上,放眼望去,一片莲花的世界。当我们一天行程结束,驱车返回城里,回首望去“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初夏宁都,莲花盛开,让人恍若置身莲海。什么是人间仙景?此时此地的宁都,是文字描摹不出的天堂:步步莲花,“白云堆里泼浓蓝”;处处芙蓉,“青天乱插玉莲花”。

青山绿水的宁都,地处赣江之源,其美如王安石的名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好山好水间,莲花凌波盛开,谁不说这是个神仙境地?然而,谁能想到,这宁静和美的土地,也曾经历过腥风血雨,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父辈祖辈,都是从刀刃上走过来的。这里,曾记录在每个中国学生的历史书上:“宁都起义”。

我第一次知道宁都这个地名,是在一张照片上,这张照片挂在四十年前的“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那时,我在延安插队,在凤凰山麓下的延安纪念馆,照片上有毛泽东的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照片里一排扎着绑腿、束扎腰带的军人,站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前。就是这样一张照片,没有更多的解说词,却让“宁都起义”四个字印在我脑海里。今天来到宁都,走进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这幢原是牧师宅第的两层小楼,经历了八十年的风刷雨洗。在宁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上,写上了: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宣布脱离国民党,投向共产党,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

二十六路军原为西北军的一部,年2月被调入江西“围剿”红军。7月,该军奉命参加第三次“围剿”,8月初进占宁都县城。“九·一八”事变后,官兵们满腔义愤,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中共党组织抓住该军反蒋抗日的情绪,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发展该军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入党。12月14日,赵博生组织该军起义加入红军。这次起义也使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猛增到6万人。宁都起义是国民党中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军第一次投向红军,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历史,就这样让赣南这座不出名的小城,写下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书写在这座小楼的灰色墙面上:“白军兄弟,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硝烟战火中,这样的标语,是穷苦的底层士兵心上的“莲花”,让他们看到从苦难中解脱的希望。

宁都因经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被称为“革命老区”,这四个字给了宁都光荣,这四个字也记下了一段苦难的回忆:在那个时期,宁都共有人参加红军,其中成为烈士登记在册者就有人。除了红军中的牺牲者,被迫参加围剿苏区的敌方军队中的底层士兵、以及民团还乡团中被胁迫的穷苦百姓,同样有很多人丧失了生命。“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这是菩萨语啊!读懂了这些用毛笔用炭灰写在墙上的标语,我们也许会更加珍视今天我们同样写在乡间墙面标语里的“小康”、“和谐”。八十年前,“暴动”、“起义”不断,老百姓要在刀尖上找一条生活下去的路;八十年后,老百姓迎来了和谐社会,生活安乐而美好。宁都百姓,怎会不珍惜用无数牺牲换来的今天。

走出旧宅老屋,迎面荷塘里的一朵朵莲花,让人倍感圣洁,似乎也感受到清凉荷香送出的祝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在好山好水间生活的宁都人,如今都过上了好光景。

说到过光景,宁都人是最会过光景的“客家人”。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集散地,县境内有多个客家姓氏。我也算半个客家人,所以对宁都丰富的客家文化十分着迷。在宁都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特点的千年古村要算东龙村了。听说我对客家文化感兴趣,主人特地陪我们驱车来到县城外50公里的东龙村采风。东龙村位于高山环抱的水乡盆地,四周青山绿黛,村中清溪环流,千顷良田,百口池塘,其间有气势恢宏的明清宅第,也有小巧玲珑的农舍民居。引领我们参观的是东龙村小学退休的老校长,从他的介绍中,我得知东龙有世代相承的耕读传统,明代成化年间就有李氏“首倡义学”,建学堂供族中子弟读书。明清以来,在外经商做官的人,纷纷回乡开学堂,东龙子弟取得功名者数以百计,其中不乏文学家、科学家。耕读之风盛行,使宁都有了深厚的人文传统。耕稼得温饱,读书明道义。求温饱,担道义,正是当年中国革命最能照亮人心的两支火炬。苏区的老百姓深明大义,追寻真理,这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世代秉承的民风。此时,旅行车的音响正放着“送郎当红军”的歌谣,陪同的主人说了一句:“这里做女人不容易啊!”是啊,八十年前,多少女人失去了丈夫?多少母亲失去了儿子?男人们在硝烟厮杀的生死场上离开这块土地,留下女人们扶老携幼,守着家园。“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今天为了摆脱贫困,男人们再次离乡背井,到远方的城市打拼闯荡,又是这些客家女人,再次扶老携幼,守着祖辈留下的土地。宁都客家女,正是这块土地上开不败的莲花。

初夏宁都,莲花如海,宁都之美尽在碧莲中。当地人说了:“我们现在推广种植的莲籽,是搭载在神州飞船上,上过天的。这莲籽,盘大籽多,品质优良!”我真为此而欣喜。愿搭乘过神舟飞船的莲籽,带给宁都新的梦想、新的奇迹。青山秀丽,赣江清幽,莲花盛开的宁都,愿它早日成为百姓居住的天堂。而那碧波映衬下,圣洁婀娜的莲花好像也在对我诉说:“心若似莲,心就是天堂……”

(叶延滨)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鍝釜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
澶╂触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50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