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红军演一出戏,罗瑞卿动员林彪演蒋介石,林

乐安、宜黄战役之后,敌情十分严重。中央根据地西、北、东三面受敌。红军如何应敌,战场摆在哪里?苏区中央局前方和后方领导人之间产生了歧见。双方电文交驰,各持己见。

前方领导人根据南城有敌兵力防守、我军尚无攻坚能力的情况,决定改变原定进攻南城的计划,改令部队在南城至南丰、南丰至宜黄两线之间进行休整,并分兵发动群众和筹款。后方中央局对这一改变极为不满,强令红军主力绕至乐宜一带,从敌之侧背给以各个击破。红一方面军遵令行动后一度陷入被动。毛主席等提出,在不利马上作战的条件下,我军应夺取南丰,赤化南丰河两岸尤其南丰至乐安一片地区,促使敌情变化。后方中央局却坚持要部队去打据守乐安的敌吴奇伟师。前方领导人对此进行了坚决抵制,9月26日以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主席的名义发布了《敌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命令部队再次北移,在乐、宜、南丰一带布置第四次反"围剿"的战场。

毛主席等的决定惹恼了后方中央局的领导人。前、后方领导人的矛盾在宁都会议上公开爆发了。年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县北部的小源村举行会议。这次会议上排斥了毛主席对红军的正确领导。

会议开始后,后方领导人对毛主席大加大发。他们把攻赣州不克,归罪于毛主席执行中央命令不坚决所致,说攻漳州尽管取得了胜利,却延误了北上任务的实现。他们指责毛主席在江口会议上提出的向赣东北方向发展的正确主张是对执行中央"进攻路线"和"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不尊重"他们的领导,造成"领导不能统一",攻击前方领导人分兵赤化、准备战场的计划是"以准备为中心"、"专以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是"对敌人大举进攻的恐慌动摇失却胜利信心"。

性情刚烈的毛主席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央和中央局过去七个月的军事战略都是错误的,红军早就应该执行向赣东北发展的方针。还在水口战役时,残敌向南雄溃逃,红军猛追到距南雄二十里处,因城内敌军接应,红军只好收兵。而后方中央局来电,严责不向南雄追击。毛主席回电,除说明不能再追的情况外,还特别加上了两句分量很重的话:"中枢遏制,于军不利。"其中隐含着对后方中央局那些人不了解前线情况,不懂得军事,一味瞎指挥、乱指挥的不满。毛主席后来谈起这两句话时还说:"人家已经动起大刑侍候,你还不叫唤两声。你叫唤都不敢叫唤吗?"这显然也冒犯了后方领导人。

后方领导人当然不能容忍毛主席的公然反抗,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打击"。他们提出,调毛主席回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前方由周恩来负指导战争总责。周恩来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他负主持战争全责,毛主席仍留前方助理,一是仍由毛主席负指导战争全责,他则负责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会上,朱德、王稼祥也不同意解除毛主席在红军的领导职务。会议通过了第一方案,即让毛主席留在前方"助理"。毛主席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也就没有必要留在前方,于是提出到后方养病。中央局予以批准,只要他"必要时到前方"

会议结束时,周恩来和朱德到住处探望毛主席。分别时,毛主席表示:军事工作我还愿意做,需要我的时候,打个招呼我就来。后来中央局却改变了会议决定,仍调毛主席回后方,并撤销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0月2日,根据中央局的指示,中革军委发布通令说:"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主席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所以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同志代理。

会后,毛主医院养病,但仍牵挂着前线的红军将士。其间曾去看望过毛主席的张宗逊回忆说:"毛主席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向我详细地询问前线的情况,他十分关心战局的发展,关心打歼灭战的情况,特别关心的是能否和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连成一片。他问我崇安县的情况怎样?我说不了解。他惋惜地说,占领邵武以后,应该派人到崇安去联系。这次谈话,毛主席自始至终一字未提王明路线排挤他的事情,可见毛主席的组织观念之强。毛主席当时住在长汀郊区一幢普通的民房里,卧室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张桌子,几条板凳,桌上放着一盏随身用的马灯,一个铜墨盒和一管毛笔,一张木板床上堆满了各种书报。"年2月中旬,毛主席结束休养,回到瑞金,主持中央政府工作。

仍在部队中的林彪、聂荣臻对宁都会议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只是在0月中旬根据方面军总部发起建黎泰战役的命令,率领部队开进到建宁后,在同来的方面军总部中没有看到毛主席,经人告知,才知毛主席已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排挤出了红军领导岗位。

在以后的时间里,直到长征开始,毛主席和林彪一个在后方,一个在前方。毛主席顶着"左"倾路线的压力,忍辱负重,把主要精力用于政府工作,领导了苏区的经济建设、群众工作和查田运动。而林彪继续带领红一军团在前线作战,先后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年2月30日,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下达了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命令。参加这次"围剿"的兵力共二十九个师又两个旅,约五十万人,兵分三路向中央苏区分进合击。左路军由蔡廷错任总指挥,向闽西苏区进攻;右路军由余汉谋任总指挥,由粤赣边界向中央苏区推进;中路军由陈诚任总指挥,指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十二个师十六万余人为"进剿军",担任主攻任务。

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主要是在朱德、周恩来领导下进行的。宁都会议后,周恩来、朱德回到前线,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建黎泰战役的胜利,随后带领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战前准备工作。年元旦,红一方面军在黎川城举行北上誓师大会。月日到9日,四天内我军取得金溪、浒湾两战的胜利,歼敌四千余,揭开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序幕。林彪、聂荣臻在浒湾战斗中指挥红一、红三军团和第二十二军为右翼队,负责消灭敌第二十七师和敌第九十师。

浒湾战斗后不久,红一军团的官兵们迎来了年春节。浒湾战斗胜利的喜悦仍然洋溢在指战员们的心头。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赶写了一出戏,名叫《庐山雪》,剧情是蒋介石在庐山训练了大批军官,并指挥白军围攻江西苏区,围攻在红军英勇的打击下,接二连三被粉碎,最后像庐山上的雪,在火红的太阳照射之下,融化殆尽。因为时间紧,李卓然只写了剧本大纲,情节和对话都是演员自己编的。军团首长都参加了演出。罗瑞卿自告奋勇演蒋介石,童小鹏演宋美龄,其他军团首长都按自己的实际职务扮演角色。

罗瑞卿去动员林彪出演,大家还有些担心,以为他平时总是很严肃,不苟言笑,不一定会答应,不曾想林彪一口应承下来,而且演得很出色。

戏演到最后一幕,红军已打下南昌,部队正准备向庐山前进。台上是林彪的军团指挥部。电话铃声响了。"喂,我是军团长,有什么事?"林彪一本正经地拿起电话。"现在已经缴获了许多战利品,请示怎么处理。"电话里报告。"用船装。"林彪答复得干脆。

接着是林彪与聂荣臻召集会议。聂荣臻提出,要请罗主任研究出捷报。林彪在台上连喊几声:"罗主任呢?"罗荣桓这时正患疟疾,坐在后台烤火。听到林彪在喊,只是低着头笑,台下也一阵哄笑。林彪见没有回音,便下命令;"通信员,去把罗主任请来!"于是,几个小伙子不由分说,把罗荣桓推上台来。

研究完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战士们把"蒋介石"押到。"你是蒋介石?"林彪正色问道。"是。"扮演蒋介石的罗瑞卿回答。下面林彪开始即兴发挥了。"你为什么这样瘦?罗瑞卿灵机一动,答道:"我满脑子只想到剥削人民,所以胖不起来。""为什么不吃补药?"林彪出乎意料地冒出这样一句。"补药?"罗瑞卿被难住了,"什么补药?""补药可多喽,人参、燕窝、罐头、红烧肉……"林彪口若悬河。罗瑞卿只得现编词,顺嘴胡诌:"什么补药都不中用,我心肠坏了,吃红烧肉拉白水,不可救药。

一个乱编,一个巧补,机智灵敏,妙语联珠,天衣无缝。台下的红军战士被逗得开怀大笑,乐不可支,几乎忘记了蒋介石正大兵压境,残酷的反"围剿"斗争马上就要到来。几十年后,林彪还得意地向部下提起此事,炫耀自己的表演才能。

演戏归演戏,战场不完全是舞台,真正打起仗来可没有这么轻松。戏刚演完,第四次反"围剿"也就开始了。

在中央局的一再坚持下,朱德、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于2月2日发起对南丰的攻击。这时,陈诚的中路军纷纷向南丰推进,有合围我军的企图。朱德、周恩来看穿了陈诚的意图,以小部红军伪装主力引诱陈诚部队东向黎川,方面军主力秘密转移到宁都北部的东韶、洛口地区隐蔽待机。陈诚果然中计,令其第二、第三纵队向黎川前进,第一纵队向黄陵集中,准备奔袭广昌、宁都,截断红军的退路。敌人被分隔在两个距离较远的地区。朱德、周恩来决定在黄陂地区设伏,求歼已经暴露在我军面前的敌第一纵队李明和陈时寸骥两师。

26日,我军秘密到达预定的黄陵、蛟湖地区,隐蔽在深山密林里。当时方面军首长赋予林彪、聂荣臻的任务是:统一指挥红一、红三军团和第二十一军为左翼队,担任消灭李、陈两师的主攻。林、聂带第十师、第十一师位于伏击阵地的左翼。天还没亮,林、聂就到了蛟湖以北第十一师的指挥阵地。他们听了师长刘海云、政委刘亚楼的汇报,聂荣臻指示要把敌人放进来,关起门来打。林彪检查了第十一师派出的侦察兵的情况。

林、聂回到军团指挥所,天已破晓。27日大雾,上午九时许,只闻得人喊马嘶,但看不见敌人,侦察员报告敌人已向我伏击阵地走来。军团首长们不能直接观察山下敌情,只好摊开地图核对下面陆续反映来的情况。就在这时候,从小龙坪方向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枪声,林彪说了一声:"糟了!打早了!"马上拿起电话来询问小龙坪的情况。原来是九师一个连和敌人的先头部队遭遇了,该连就抢占山头打了起来。林彪当即严厉地命令他们马上撤退,以免暴露我军意图。那个连迅速地撤了下来,使我们的兵力没有暴露。敌人还以为是遇到了红军的小股游击队呢。直到日出雾散,清楚地看到敌人的四个团和辎重部队完全被装进红军的口袋,林彪才发出总攻的信号。我各处伏兵突然同时出击。一时军号齐鸣,枪声大作。炮兵向着敌人必经之处一顿猛揍。这样突然而猛烈的袭击,一下子把敌人打懵了。敌人到处乱窜,马上乱了建制,分裂为许多小股,仓皇应战。李明采用一个团冲锋、一个团掩护的办法,企图从西北方向突围。聂荣臻政委和刘亚楼师长都来到西北方向我第三十二团的阵地,团政委杨成武带着部队将突围的敌人压下山谷,聂荣臻也带着特务连冲下山去投入战斗。经三小时激战,红一军团将敌第五十二师师部和一个旅加辎重部队歼灭,红三军团消灭敌人一个旅,敌师长李明受伤被俘,不久毙命,第五十二师就这样覆灭了。

敌陈时骥的第五十九师大部,也在27日至28日被由红五军团、红二十二军组成的红一方面军右翼队歼灭,师长陈时骥被生俘。

黄陂战斗进行当中,陈诚急令其东进的第二、第三纵队迅速回援,与第一纵队第十一师协力,寻歼红军主力。朱德、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当机立断,未待战场清理完毕,即令部队迅速撤离。敌人找不到红军主力,即改分进合击为中间突破,命两个纵队交互掩护向广昌方向进攻,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朱德、周恩来以红十一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积极活动,吸引敌前纵队加速前进,敌人的前、后纵队被拉开五十公里的距离,再次出现了求歼运动中态势孤立之敌的有利战机。朱德、周恩来抓住时机,决定在地势险要、丛林密布、道路崎岖的草台风一带再打一仗。

3月2日拂晓,红一方面军在草台冈伏击敌后纵队第十一师的战斗打响。方面军出击的队伍分为左右两翼。第一军团、第三军团和第二十一军为左翼队,由西北向东南攻,第五军团和第十二军为右翼队,从东南向西北攻。

20日午夜,林彪、聂荣臻就来到第十师驻地,督促他们按时出发。拂晓前,第十师、第十一师进至草台冈西北的黄柏山下。此地为通向草台冈的必经之路,但敌军已经占领了制高点。林彪、聂荣臻准备等第七师、第九师到达,再发动攻击。以免兵力过少,反被敌人各个击破。但第七师、第九师迟迟未到,而第三军团已经打响。林、聂只好先命令第十师、第十一师向黄柏山发动进攻,但由于是仰攻,敌人疯狂反抗,红军久攻不下,两个师长陈光、刘海云负伤,第三军团第一师师长彭绍辉被打断左臂。

到上午十时许,第九师和第七师赶到。林彪、聂荣臻问他们为什么迟到,才了解到原来沿途群众为防止国民党军进攻,把树林砍倒,横在路上,第七师、第九师出发前未侦察清楚,因此耽误了时间。

正说话间,敌人的飞机在红军的阵地上扔开了炸弹。此时,林彪正在山坡上写作战命令,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气浪把瘦小的林彪掀到山坡下。林彪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又走上山来,继续指挥战斗。

下午一时,林彪与聂荣臻研究后决定,以第九师用中央突破的战法猛攻敌人,策应左右邻之攻击。他对第九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耿飚说:"从拂晓前打到现在了,还没有打下来,现在用着你们了。"他指一指地图,"你们从这个山垭口突过去。给你们两个小时,多了不给,怎么样?"

正面仰攻,伤亡必大。李聚奎、耿飚都未吭气。林彪见李、耿迟疑,便说:"想想办法,想想办法。"过了一会儿,李聚奎建议说:"用一个团在山垭口正面佯攻,两个团从山垭口两侧山梁上迂回过去。争取一个小时解决战斗。"

林彪点点头:"可以。"

于是,由第二十五团正面佯攻,李聚奎带第二十六团,耿飚带第二十七团,从左右两侧绕上去,三面仰攻。敌人火力分散,红军冲上山顶,同敌人展开肉搏,残敌不支,都缴枪投降。不一会儿,林彪上来了,掏出怀表看了看说:"不到一个小时,军令状没有白立。"他那张从来不笑的脸上终于露出一点淡淡的笑意。第七、第九师攻克黄柏山后与兄弟部队一道完成了对敌第十一师的分割包围。经激烈战斗,歼敌大部。陈诚在第十一师被歼后,再也支持不住了,指挥其"进剿"军经南丰向抚州退去。

黄陂、草台冈两战,朱德、周恩来指挥红一方面军,成功地运用毛主席指挥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的经验,创造性地进行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作战,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三个师,俘敌一万余人,取得了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巨大胜利。蒋介石在"围剿"惨败后写手谕给陈诚,发出哀鸣;"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陈诚接到手谕后也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战后,刘伯承总参谋长对红一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作战作了高度评价,称"一军团在决战方面作用很大"。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精彩回顾:点将林彪、粟裕不成,陈毅请缨被拒,抗美援朝司令员为何是彭德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军究竟有多穷?老兵:你想象不到国军老兵回忆淮海战役:解放军不要命的冲,不打是因为我们心软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6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