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客家宁都民居从中原到客家

客家建筑是中原建筑在客家地区的发展。中原建筑从原始社会发端,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以及天人合一的环境协调等特点建筑风格,于唐宋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客家先民把唐宋的建筑艺术带到客家地区,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向两个方向作了发展:一是民居,从简朴实用的原则出发,最终造成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这样的建筑瑰宝;二是祠堂庙宇,从崇尚大壮而又适形的原则出发,形成了典雅瑰丽的祠堂建筑艺术。而这两端,都在宁都建筑中有典型的例证。值得指出的是,因为风水祖师杨筠松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宁都成为了闽赣风水学的发祥地。

客家先民迁徙至宁都,初期多因地制宜,在山间小盆地高阜处搭建茅棚居住,一些村名地名,至今还留有一个寮字,表明祖先住的是茅屋寮棚。安定下来后,为防毒虫野兽侵袭,开始修筑土墙房屋。土墙分为两种,一是夯土墙俗称“墩墙屋”,源自北方的“干打垒”。用黄泥、沙子、石灰按比例混和成三合土,夯成墙体。明清以后,有在三合土中再掺以糯米饭的,则强度更牢。二是做土砖屋,将黄泥踩烂,掺以稻秆,制成土砖筑墙,方法比夯土墙简易,牢固程度亦逊于墩墙。

(一)宁都客家民居类型

1,基本元素——三间过

无论是茅棚、夯土、土砖,所建房屋以三间过为最普遍样式。这种样式是厅屋组合式的,一明两暗,明间居中为厅,称厅厦,两暗则是厅两边各建一间横屋。这种民居实质脱胎于古代中原府第式建筑,它的历史至少可溯源大汉代,《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两内。”张晏注:“二内,二房也。”很明显,这一堂两内,就是三间过的汉代形态。

三间过的厅厦,类似于今天的客厅,一般用于公共活动,比如接待来访等等,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家庭的聚会和敬神祭祖,所以也是祖堂。两旁的横屋为卧室兼起居室,待儿孙长大,房屋不够,在横屋的两旁再建横屋,就形成了五间过。这种五间过和闽西、粤东的五凤楼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从三间过到五间过是左右的拓展,如前所述,作为建筑的基本元素,三间过还有向前后发展的趋势。这种前后左右的扩展,最后形态是客家人引以为荣的百间大屋,而百间大屋,则是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弱化了防御功能的建筑样式。

2,典型形态——一进两堂两横式

以三间过和五间过为基础,再进一步发展,一般是建成前后两栋,两栋之间,用天井和廊庑连接。两栋屋的明间称正厅,正厅分前厅和后厅。前厅也叫门厅,横屋是厢房;后厅的横屋为正房。这样就构成了一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一进”或“两堂式”。如果还需发展,就在正屋两旁扩建横屋,正屋和横屋之间留出巷道,这样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就构成了“两堂两横”或称“一进两堂两横”式的房屋。

宁都客民以敦本务农,耕读传家为荣。地理上,宁都位于赣南北部,处于庐陵与临川两大文化版块之间,教育发达,从政者众。据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载,自唐至明,三品以上高官有三十余人。官员们致仕后,多以归隐故里,悠游林下为乐,因此建造府第成为返乡后的第一要务。宁都城乡,旧时随处可见题有“尚书第”“都督府”“大夫第”“都阃府”“司马第”“刺史第”“中宪第”“进士第”的高宅大屋。仕途是百业的首途,但宁都客民并不因重儒而轻商。仕途这座独木桥毕竟不容易挤,而从事商贸则是致富的捷径。沿着曲折驿道,循着蜿蜒河流,一些子民走出山外,打拼数载,重回故乡时已经腰缠万贯。祖宗买田做屋的梦在他们手中变为现实,从外埠请来能工巧匠,一幢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大屋就建起来了。这些官员和富商的房屋,以这种一进两堂两横式为多。

3,最高辉煌——九井十八厅

厅屋组合拓展到更大规模,就是“九井十八厅”,是在横屋外再建横屋,或者由诸多正屋、横屋在组合。这样的大屋,其实就是围屋了。但由于宁都汉化早,客家人迁入后并没有严重的土客对立,所以大屋于防御功能并不重视,没有高而厚的围墙,也没有碉楼之类的建筑,但自成体系、聚族而居是一致的。宁都现存的百间大屋不少,著名的有田埠乡东龙村东里一望和小布镇高田村陈家大屋。

东龙村的“东里一望”,占地面积平方米,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内各处门、窗、壁、柱、藻井的雕饰,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二)宁都客家民居的特点及其与客家大屋的关系

1,宁都民居和客家大屋

九井十八厅在宁都又称百间大屋,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大屋。类似的大屋,还有赣南围屋、闽西土楼和粤东回龙屋。

赣南围屋以龙南县为最,代表作有栗园围、燕翼围、关西新围等70多座,有方围和圆围之分,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一般都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至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闽西土楼也有圆形与方形两种,以圆形的更为著名,主要分布在永定一带,代表作有振成楼和承启楼等。这种圆楼都由两三圈组成,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两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土楼除具有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粤东围龙屋以梅州的为代表,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考察了赣南围屋、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对照宁都的九井十八厅,我们很快能发现后者除了防御功能远远弱于前三者外,其他的功能几乎是一致的。而前三者的防御功能也有差别,以赣南围屋为例,如果把栗园围、关西围、燕翼围排成一线,栗园围像是一个村庄加上普通围墙,而燕翼围俨然就是一个军事堡垒,而关西围则介于二者之间。如果我们把这排成的一线延长,前面放上宁都东龙的九井十八厅——东里一望,后面放上闽西土楼,那么,这种防御上的增强依然是符合规律的。我们觉得,由于宁都存在大量的汉文化叠加,土客矛盾不像其他客家地区那样激烈尖锐,所以并不需要那种强大的战争设施。而这也就是客家围屋的发展历史,当客家大屋起源于宁都,这种建筑式样和观念也随着宁都客家人的开枝散叶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而开枝散叶过程中所遇到的愈来愈深的土客矛盾,就促进了客家大屋战争功能的加强。

2,宁都民居的特点

宁都民居是中原古民居在客家地区的改良再现,也是闽西、粤东民居的先河,它很明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传承性。客家名居文化的精髓来自古代中原,北宋后随着客家民系在赣南的诞生,其民居形式也基本固定。由于客家先民进入客家地区首先是进入宁都,因此具有古代中原特色的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宁都形成。

第二,向心性。无论是简单的三间过,还是复杂的九井十八厅,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祖堂。而房屋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非常利于居住成员的集中和交流。我们认为,这是客家民居、汉民居和其他民居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和当下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套房完全不同,她促进了客家人的凝聚力。

第三,扩展性。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其居所由三间过到五间过,再到更庞大百间大屋,都是向前、向左右扩展,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心愿和开拓进取的秉性。

第四,均衡性。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一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左右对称发展,体现了中原文化最基本的审美原则,也体现了客家追求和谐的特征。

来源:《客家宁都》

宁都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xw/213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