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欣赏视频)
我们炎黄子孙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这就是寻根问祖!我们每一个人的简历上都有一栏籍贯,籍贯就是祖居地。我们的祖先走南闯北,甚至漂洋过海,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便落地生根,开创基业,然后又分出一批人,继续往前走,当歇下来的时候他们又想起了祖居地,于是便寻根问祖,有的也就干脆回到祖居地安居乐业。
每个人都会有寻根问祖的冲动,都会追问自己来自何方。翻开世界各地赖氏历届谱牒,大多数都能找到自己的祖居地——宁都“桴源”、“赤(雪)竹坪”。寻根溯源,宁都赖氏是南康赖氏、松阳赖氏的大流,是百万赖氏的根和本。
一、宁都赖氏的形成
据《桴源赖氏族谱》赖氏相国茹公发迹二修谱序中记载:“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定风直士,字列宝(光公),由宦居浙东,卒葬城西半舍许太宁乡,时(西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年)。”
“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这是清道光乙巳年(年)赖拱辰谒祖时留下的“桴源即景”。在赣江源头,梅江河发源地的巍巍群山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旁,有一池温泉,日夜喷发串串气泡,腾腾热气,正对温泉约两百米,有座巍峨雄伟的古墓,即热水宁都赖氏始祖忠诚公墓。此墓屡修,清道光乙酉年(年)大修。《重修忠诚公墓记》中记载:“据旧碑载,公生于(三国)后汉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十四年丙辰(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永熙仅半年,实是西晋惠帝元康八年,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
宁都赖氏自晋初忠诚公为避战乱,择赣南最北部,揭阳之桴源(今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定居。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耕种条件优良。赖氏在此边陲村落聚居、蕃衍达多年,虽时有后裔外迁,但一直没有断居过,其裔孙衍传海内外已达数百万人,正是星罗棋布,瓜瓞绵绵。翻开海内外赖氏聚居地的赖氏谱牒,莫不是与宁都赖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到目前,桴源赖氏在当地已传60多代。经过余年的沧桑变幻,热水忠诚公古墓现仍保存完好。而桴源村的赖氏宗祠,虽不华丽,但古朴庄严,令人神往,年经宁都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二年(年),客家最早的族谱,赖氏子孙的“传家之宝”,由赖雪溪公主持编修的《桴源赖氏一修族谱》在桴源诞生。这些不仅是赖氏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赖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的有力见证。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甲子(年),赖忠诚子赖光,字列宝,号定风直士,因文选有功,出任浙江观察使,复任南海提刑观察使,督理学校副使;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达暂留居桴源,据守家业。西晋短暂的稳定繁荣,紧接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皇室离散,骨肉相残。赖列宝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年),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后被晋室诏加为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中途卒于军营,时值壮年,赉受天府治丧,返葬浙东城(据说是绍兴)西半舍许(15华里)太宁乡。桴源三世祖赖元(玄),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字士端,世居桴源,东晋孝武帝宁康年间(公元—年)任南康郡太守,加崇政班御史,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光公葬于浙东,故迁居浙江松阳县。从上可以知道,赖忠诚开辟桴源后,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都是从江西宁都桴源迁往浙江的。五世祖赖遇,字臣庆,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癸巳(公元年)任郎中,后迁任江东太守,加升副史兼管屯田事。东晋安帝隆安二年戊戌(公元年)十一月十六日上表奏请松阳为郡,次年十一月十三日诏下,并加职赖遇为屯粮道监察御史。由此,赖氏在浙江松阳称盛。赖遇之子赖匡,字廷辅,东晋安帝义熙间(公元-年)任大学博士,官武英殿大学士,升相国,位太师,爵茹公,后弃爵归隐松阳,殁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己未(公元年)。
松阳赖氏源于宁都赖氏,虽忠诚公于宁都桴源开辟繁衍短暂,但其奠定了松阳赖氏的基石,松阳赖氏尊忠诚为“始祖”、“实宗”应毫无异议。
二、宁都赖氏的发展
东晋末年,赖匡之子赖硕,字仲方,东晋安帝时(公元—年)官任太常寺,时政归刘裕,晋室无救,继承父志,亦弃官归隐松阳。于刘裕即位后十三年(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年),因避变乱,与弟赖毅(字仲坚),“追寻先祖忠诚公芳踪,避居古地揭阳之桴源”。这是赖氏有文字记载的第二迁入桴源。桴源地处山谷之中,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暴雨时往往洪水为患。赖仲方定居桴源后遭洪水,家物荡然无存,因焚香告于天,置金花鼓于江流(今宁都县梅江河),愿视鼓所止而居,后鼓止于金精堑口(今宁都县梅江镇迳口村境内翠微峰下),看地势平坦,暂住于此,但虎豹逼人,伤及家畜,不便久居。遂于刘宋元嘉末年(宋文帝元嘉30年,公元年),迁至赤竹坪(又称雪竹坪,今宁都县城梅江镇),不辞辛劳,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自号“筑室翁”。赤竹坪在梅江河西畔平川地,地平土肥。虽属洪荒,且竹木茂密,经逐年开发,勤劳垦种,终成赖氏乐土。当时赖氏在赤竹坪开发的范围,东至猪冈山(今梅江镇河东),西至覆船冈(今梅江镇刘坑村枫树垅后)、鹅鸭塘(县烈士陵园附近),南至螺石寨(今竹笮乡大富村石板桥后老鹰山),北至当口岭(梅江镇迳口、志坑、罗家一带),方圆数十华里。所建厅堂屋舍,气派非凡。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复松亭”,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赖仲方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中原士族传统和典型的客家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沾王门半点尘”之句。
赖仲方领赖氏在赤竹坪(即雪竹坪)立足定居后的余年间,丁口大发,是宁都赖氏鼎盛发展的时期,赖仲方生三子,长子赖徽,字文献,生子辰;次子赖郁,字文华,号东谷居士,生子定,字大用,官潭州(湖南长沙)转运使,其后裔家潭州;三子赖灿,字文辉,号枕流遗老,生子七,昭得度明思求彦,赖昭,字宣著,号东轩,生子四,埙(字声和)、篪(字声叶)、琴(字声清)、瑟;赖得,字宣仁,号云谷,生三子,标、极、枢;赖度,字宣仪,号象庵,生子五,诚、忠、佑、奉、瑞;赖明,字宣光,号健翁(健庵),生子二,杞、松;赖思,字宣绎,号容易老,生五子,兰、蕙、芷、荪、萃;赖求,字宣行,号云俊,又号将相老,生子三,播、抑、扬;赖彦,字宣杰,号俊士,生子一,栋。以上总称“七宣八派”,各派子孙繁盛。
经一百四十余年几代人的开发,到隋初雪竹坪已“人烟日繁,俨然胜地”,谱载:“有人畜地脉所致(即好风水)”。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年,忠诚公去世后三百年),地方官因见赤竹坪赖氏,人财鼎盛,便奏请朝庭迁县治于雪竹坪。朝庭准奏,改宁都县为虔化县,迁县治于雪竹坪。并准备给赖氏族人以爵秩,赖氏固辞,曰“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以金银各百两,及官竹园、钓州坝、绕塔岭周围二十五里田地贸易,置换雪竹坪作虔化县官署衙门。
从雪竹坪设县治以来,宁都古城延续到现在,一直都是县衙或是州署所在地,已有0多年历史。为念赖氏开拓之功,当时朝庭在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封赖文辉“神司神”,建“神司庙”,在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封赖文华为“华表神”,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即削筋街,建“华表庙”,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华表庙连日演戏庆祝。封赖文献为“灵山神”,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建“灵山庙”。《宁都直隶州志》载:“《辛酉志》曰: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赖氏后人为纪念仲方公开发县城奠基雪竹坪所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宁都州衙后面(现称老衙背)建“仲方公祠”。举人陶庄作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掌秘书门户有经籍仍见光华。”在仲方公祠西面另建“文辉公祠”。为发展教育,清乾隆三十三年(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西,文辉公祠之东建“松阳试馆”;嘉庆二十五年(年),在仲方公祠后蔡屋巷内高棚下又建“赖溪试馆”,均为童生考试上进之用。经历代修葺与保护,赖仲方公墓(今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存于县城南郊,梅江镇高坑村麦畲埏,国道旁,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宁都赖氏是松阳赖氏的大流,是百万赖氏的根和本。
三、宁都赖氏的播迁
据《桴源赖氏族谱》相国茹公三修宗支论中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揭阳令以赤竹地灵人杰奏闻,罢揭阳改虔化,遂各徙焉。(定派)官潭州者,则家潭州;(彦派)官扬州者,则家扬州者矣。绵绵延延,逦逦迤迤。(昭派)徙石岭者,则派会同、武村、会昌;(得派)徙高唐者,则派汀州、宁化、清流、上杭;(度派)徙热水桴源者,则派丰城、吉水、万安、永丰;(明派)徙水西者,则派抚州、宜黄、乐安;(思派)徙五子石者,则派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求派)徙赤坎、湖田桥者,则派信丰、瑞金。此皆源之发而流之有。”据考证,官竹园、钓洲坝、绕塔岭、石岭、会同、武村、高唐、热水、桴源、水西、五子石、赤坎、湖田桥均是宁都古地名,部分仍沿用至今。
因雪竹坪改为虔化县治,“七宣八派”子孙各徙一方。长房赖昭公后裔依俗留守祖业,居原处。与夫人邹氏合葬归仁里麦畲埏。子四埙篪琴瑟,长子埙公,字声和,支分宁都县城和梅江湖田、上下七里、罗家排、志坑、会同武朝、大斜、陂头、腰田、竹笮九塘、新街、田头长塘、田埠大兴(大盆)、长胜法沙、对坊潮山、固村岚溪(上磜)、固厚禾溪、角付坝、石城小别(小弼)和广东增城、东莞、河源、云南、四川、香港、台湾及美国等地。三子琴公,字声清,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丁亥(公元年)徙本县石上莲湖,为莲湖始祖,裔传广昌头陂、赣州、云南、四川、广东等地。
赖得公,仕唐,官至都尉,升太尉,有功勋封开国公,与夫人黄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畲埏,子三标极枢,长标,仕唐,因征西番有功,封护卫副使,升直殿大将军,由虔化迁居福建上杭古田,派下十一代皆世袭将军,此支是得公派最旺的一族。上杭虞观、朝美、显吉、显益、显佑、文宝、莆田朝奉、宁化朝英均是标公后裔,遍及广东、福建。次极,由虔化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开基。三枢,由虔化迁福建清流县黄家地开基。裔孙分迁汀州、武平、平和、沼安、莆田、永定、永安等地,后迁徙广东饶平、平远、普宁、潮阳、潮州、汕头、深圳、长乐、揭阳、惠阳、惠来、和平、连平、河源、兴宁、鹤山、梅州、澄海、紫金、韶关、潮安、蕉岭、五华等广东诸多县市。又传广西、云南等地,明清时期有返徙江西定南、广昌、南康、会昌、瑞金、于都、宁都、石城、兴国、泰和、上犹、崇义、赣县等地。现福建、广东及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各国的客家赖氏大多为得派,得派各衍支派以科第著缘,人数最多,繁衍最广。
赖度公配邱氏,“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此赖氏第三次迁入桴源,夫妇合葬热水岭,子五诚吉佑奉瑞,世居清泰乡桴源(今宁都县肖田乡),后分徙吉安、永丰、万安、抚州、宜黄、建昌(南城)、南丰、乐安、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度玄孙赖靖,字慕董,号雪溪夫子,十二岁能文,唐嗣圣年间(公元年)在桴源立尊孔堂,撰《五经讲易》十卷,《说春秋》十二集(载《雪溪集》)等著作。武后即位后韬光晦迹,晚年倡立修谱,赖氏一修族谱主修、桴源赖氏宗祠倡建者。
赖明公配徐氏,子二,杞松,分徙水西(宁都赖村水西),后裔分徒抚州、宜黄、乐安、等处。据宁都地名志记载:「雩邑大溪赖氏四修族谱」赖自耀于唐贞观年间(公元-年)从虔化县城徙羊子垴(今赖村墟镇)开基建村。原名赖水里,后改为赖村。又名赖溪,有赖棐,七岁通九经,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公元年)登进士,赠秘书坊,世居秘书里(赖水里),称秘书里神童(中华一统志有载)。今赖村镇新民村枫树排村(与于都县葛坳镇交界处)尚有一支赖氏近百人。
赖思公配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畲埏,子五兰蕙芷荪萃。长兰,徙江西石城县秋溪(今横江镇);次蕙,裔徙石城县长溪(今屏山镇);芷荪萃三公居官竹园、裔分本县黄陂高田、广昌驿前、信丰小江、于都禾丰、瑞金蓼村、安远上阁、长宁桂岭、大亨等地。
赖求公配符氏,与兄思公曾游帝都,见高孝基,基大奇,为赞其行,赠券以归。子三,播抑扬,分徙赤坎(在竹笮)、湖田桥(在梅江),后分会昌、瑞金、上犹水垅孜等地。
赖彦公配王氏,隋开皇十七年丁巳(公元年)出任扬州州判,遂家扬州,子一,栋,后裔又迁河南、江西会昌等地。
自赖仲方雪竹坪开基以来,不仅宁都地方昌盛,而且客家赖氏得到极大的繁衍发展,迄今后裔不但遍播江南各省及港澳台,而且远徙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后裔逾百万。史书上有称“赖氏望出颍川、南康”,而南康赖氏尽出于宁都。
综上所述,赖仲方公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公元-年),为避战乱重返祖居故地桴源,元嘉末又定居雪竹坪,拓荒筑室“理乱而不闻、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诗礼传家”,使赖氏由弱到强得到发展,逐渐兴旺发达。详查世界各地历届赖氏谱牒,大都是尊忠诚公、列宝公、仲方公为始祖,都与宁都赖氏血脉相连。所以说,宁都是赖氏自颍川发展的大流,是百万赖氏的源和根!
四、宁都赖氏联修
赖氏联修族谱是赖氏多代人的心愿,年10月,赣南18个县市的赖氏宗亲齐聚赣州,成立了赣南赖氏联修族谱理事会,合议联修族谱,年8月鉴于广东河源市等地宗亲参加联修,联修定为客家赖氏联修族谱。
经过合族宗亲历时三年多的共同努力,一部百万多字的《客家赖氏联修族谱》于年春问世,实现了千百年来,先贤后昆翘首企盼联修的宿愿。于年6月15日在赣县客家文化城圆满发谱。
年农历二月十四日,在客家赖氏联修族谱理事会的组织下,赣粤两省24个代表团,49部车,多人,在宁都桴源举行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清明祭祖活动。足迹遍及桴源宗祠、忠诚公墓、仲方公墓、潘氏太婆墓、昭得度思公墓和雪溪公墓。这次赖氏文化寻根、本源认同和宗族团聚、族谊联结的盛典,让宗亲们得到了一次血浓于水的宗族意识强化,进行了一次繁衍生命与兴旺基业责任的强调。宗亲们增强了集体记忆深处寻找根脉的动力,圆满完成了一次血缘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对接。
《客家赖氏联修族谱》的面世,标志着赖氏中兴的起步。百万赖氏将团结一心,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南赖氏联修的几点建议:
联修族谱谱首不同于编书,真实性、严谨性要求更高。
1、名人传记,不能只到各种书籍上去摘抄,名人名字必须要有准确的出处,应注明属“七宣八派”中的哪派哪支,内容必须是族谱中、正史或是工具书籍中有记载。诸如“赖若愚、赖斯”之类的谬误绝不能出在我们新编的谱首名人传记上。以免出现“郭崇韬哭子仪墓,君子为之万世羞”的笑话。
2、世贤和名人传略,应定出固定格式,包括属哪派哪支、生卒年代、出生地、常居地、墓葬、配偶、子女、父亲、兄弟等项,尽可能地详尽。
3、各县市各乡镇各村赖氏聚集地,如人数上百,或是有代表性的族支即使人数不多,也应列吊线图,说明来源及开祖,不能分亲疏厚薄。
4、各支各派根根脉脉必须尽量搞清楚,有些重要的迁徙地,即使已经没有赖氏宗亲居住,如宁都赖村、田埠武村,也应列举介绍。
5、联修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广泛调查,耐心细致地做好基础工作,尽量少错误,要出一流的谱牒。
(一)赖忠诚是宁都最早的客家先民
在赣、闽、粤三角地区客家大本营中,赣南是客家人的孕育地。位于赣南北端的宁都县,是早期客家摇篮。而桴源赖氏,则为宁都县最早的南迁汉民,赖忠诚为其始祖。
赖忠诚,谱载生于三国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蜀汉间官任都尉太常卿。三国末西晋初,自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妣王氏,子四:光、达、通、道。
三国时,颍川郡属曹氏集团的魏国,公元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独揽政权。公元年,魏灭蜀。司马氏执政时,魏国内部争斗残酷,“用灭族的惨刑杀戮曹氏集团中人。使曹氏集团大体被杀绝"。公元年,司马炎灭魏,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统治集团是一个以杀夺滥尝始,又以杀夺滥尝终的黑暗集团",“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高级士族压迫中下级士族,不得上升"。政治十分腐败,以至暴发“八王之乱”(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第页、人民出版社出版)。身为中下级士族的赖忠诚,深感危机四伏,祸患无穷。为避祸乱,免遭杀戮,只好辞官,隐名避世,举家南迁。当时,“自汉以后,赣南与中原腹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知有赣南这样的避祸场所",“又有其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万陆著《客家学概论》第8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年8月出版)。赖忠诚便选定早已向往的山青水秀而宜耕种,避世而能安身的理想之地——赣南。公元年,时年44岁的赖忠诚,携一家妻儿大小,辗转远徙,进入鄱阳湖,溯抚河经宜黄水,从宜黄县南隘口陆路,来到山高皇帝远的赣南北端,在崇山峻岭择址梅江上游一块“胃"形谷地(约50余亩),开辟而居。这里易涨洪水,常渡小筏过河,故名桴源。
(有的谱称,“功行公卜居虔州,后移桴源,妣杨氏,合葬桴源口,后改葬岩前。"然宁都老谱无载,故仅以忠诚公为始)。
忠诚公在被窝岭山下辟居筑宅,率领家人披荆斩棘,开垦桴源谷地农耕。经十八年辛劳,在洪荒的深山峻岭中,辟出一块乐园,从事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并按中原的办法,教子苦读,习文练武,过上营谋耕读的安定日子。永熙戊午年(公元年)二月十八日,劳累过度的忠诚公辞世,享年62岁,葬桴源西约米热水,火龙吐珠形。
桴源在宁都县北端,与宜黄县毗连,属今肖田乡美佳山村,该村居民多人,所辖山场竞达58.9平方公里,而桴源就在山场腹地的梅江上游河畔。这是客家赖氏发祥的星宿之地。客家赖氏先祖在桴源辟居,其后因仕外徙,又因乱迁回,几进几出。直至隋开皇十八年(年),赖度公迁回桴源,赖氏才一直延居至今。因代湮年远和山高林深,交通闭塞,桴源赖氏早年曾被误为“土著人"。唐宋后,才代有考证。
1、史证
据《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度公房)载,宋淳化甲午年(年),分宁典教赖肇初在《桴源赖氏二修谱序》中考证,桴源赖氏“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列宝由宦而居浙东"。这已明确认定,赖忠诚是桴源赖氏始祖。其长子赖列宝(字光)因仕从桴源迁往浙江。明万历十六年(),中宪大夫罗汝芳也在五修谱序中说,“宁都赖氏,其先有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为浙东史。"乾隆八年(年)在南昌建“江西大宗祠”,岁进士赖定遇(瑞金夏塘人)倡建,并为祠谱撰写《源流述》,文日:“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遂家松阳,列宝,忠诚公子,忠诚盖三国时人。"“自忠诚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独详。"清乾隆十年(年)郡庠文学生赖象九考证综述:“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之平宁至揭阳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生子光公,号定风直士,官浙东史,乃家浙东。"乾隆癸己至己亥,龙南桃川赖氏族谱进行六修,定有严、实、细、勤要求,以“期无漏、无讹、无涉僭越、无虚诞冒混"。主修原余干县教谕赖宣扬,不畏路遥,专程到宁都桴源采访,查阅老谱,互换史料,拜谒古祠、古墓,详考碑文,撰就六修谱序,序文日:“忠诚公于三国时迁桴源,公之子列宝公,西晋永兴间,仕浙东遂家于浙。"安远槎江梧桐泰宁公派赖氏族谱,在乾隆四十八年,朝廷严查族谱考文寡过中,“凡民间族谱,收集官解,删除荒远。"“赞美天子诸侯之词一切僭妄富诞字样,概行更删。"当年正月赖上抡在《源流述略》中日:“忠诚公三国时人,其墓在今宁都州桴源,火龙吐珠形",又说“自忠诚以下人地确凭老谱记载详悉,似不可泯没”。
信丰《赖氏永诚祠第六修族谱》“仕宦记”中载:“忠诚……宦虔州知府遂家此。"安远思公之孙光辅公(荪公长子)周显德二年乙卯冬月念日撰文《赖氏源流序》中称:“活州丰宁有忠诚讳尚宓,官至虔州守。"
安远县儒学训导褚汝文,在宣统元年五修序中说“忠诚公任虔州太守,见山水之秀,遂卜居焉,今宁都州也,复徙桴源。"寻乌赖氏族谱(得公派)在赖氏世系中载:“忠诚公……任南康郡太守。"《瑞金赖氏族谱》、定南历市《赖氏源流志》(龙信公派)均载:“忠诚公见桴源山青水秀,遂卜居焉。"
详考各谱,虽有仕徙说法,但都肯定忠诚公来了南康郡,即后称虔州,故各地的族谱多有将南康郡误称虔州。
2、物证
忠诚公古墓在桴源西侧。“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这是道光乙巳年(年)春,赖拱辰写的“桴源即景诗"。描绘了巍巍龙归山下,迤迤梅江河畔的情景。在桴源上游二里许,岸边有温泉,日夜喷发串珠般的气泡,腾腾热气,故名热水。距温泉三百余米,有座高大雄伟的古墓,这就是赖忠诚公妣王氏墓。此墓屡修,近修在道光乙酉年(年),发起人和主持人是敕授文林郎分发甘肃知县、在任兴国县儒学教谕加二级赖溶清(宁都人昭公裔)。他同族人本为仲方祖墓事,特来桴源议事,因同往瞻拜忠诚公墓,见坟石崩散,荆棘丛生,又详考墓碑,乃议重修。特撰《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记载于谱。文日:“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在桴源的忠诚公古墓,及其道光乙酉年前的古墓旧碑,是无可辩驳的物证。
3、理证
老谱所载,往往在祖公名下,有宦任等大事年份,但缺乏生殁时间,在世系排列中,造成辩认难度。今查有忠诚公准确生殁时间,正是研究世系的最好依据。按一般规律,以代距20年到30年计算,则可推算出各世祖公有关大事年份的岁数,从中可检测,是否符合正常规律。
推测表
世次祖公名出生年(公元)
大事年份岁数
L忠诚
g(44~)、年(62岁)
2列宝、
年(48-38~)、年(50--40岁)
、、
年(28--18--8岁)
4ff、、、
年(--92--82--72岁)
5、、、、`
年(82--72--62--52—42岁)
6、、、、、
年(66--56--46--36---26--16岁)
7、、、、、,/,,P
年(97--87—77--67--57—.47—37岁)
从表中可看出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公元年),桴源二世祖列宝公,出任浙东刺史时是38岁至48岁之间。当时三世祖元公在8岁至28岁之间。东晋隆安二年戊戌(公元年)奏准松阳郡时,四世祖庄公在72岁至岁之间,含有合理年龄。五世祖遇公在42岁至82岁之间,有合符宦任太守的年龄。元兴元年壬寅(公元年),六世祖匡公由太守入朝时,在16岁至66岁之间,其中含有合理年龄。南朝元嘉末年癸巳(公元年)七世祖硕公立基赤竹坪时,在37岁至97岁之间,中间也有合符规律的正常年龄。
足见,忠诚公的出生年龄是准确的,忠诚公到硕公七世祖世系排列也是准确的。
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江松阳县。桴源,贝IJ暂荒芜。从上可见,赖忠诚开辟桴源后,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都是从江西宁都桴源迁往浙江的。
五世祖赖遇,字臣庆,东晋孝武太元十八年(年)以文学举试,初任郎中,后升江东太守,加升副史兼管屯田事。以父居松阳为由,于隆安二年(年)十月十六日,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于赖遇,并颁布松阳郡为赖氏郡望。自此,才有松阳赖氏之谓。因赖列宝公始发浙江,赖遇公尊其为松阳赖氏一世祖,唐嗣圣间,赖靖公肇修族谱,沿袭遇公所定,此后历修“以列宝公为始祖,则依安成旧谱而系其世次。"因而,开发桴源之始发祖赖忠诚公则被搁于一边了。正如莲湖昭公派谱局,在道光癸巳年(年)所述,“详查仲方太祖以上,尚有忠诚公来宁始发之祖,不忍忘其木本水源……"再者,忠诚公在桴源热水,离宁都县城l里,平日,即使宁都县城人,也少有前往。偶尔看见墓碑碑文,得知忠诚公来宁始发,也不敢妄改上祖老谱所定。外地修谱,更无机会到墓地考究,只好以谱传谱,造成对忠诚公的忽视。幸有道光乙酉年,赖溶清先生详考古墓后,撰有《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刊I饔于谱,让后人得知真情。
从上可知,宁都桴源赖氏始祖忠诚公,开创了客家赖氏,其直系子孙,由宁都往浙江开拓了松阳赖氏,桴源赖氏比松阳赖氏早年。宁都桴源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宁都是赖氏由颍川发展的大流,是百万客家赖氏的源和根。
(三)赖仲方归隐宁都,为宁都县城开拓奠基第一人
东晋末期,帝室空虚,靠王、谢、庾、桓四大士族力量平衡而存。四大族为权而争,战事不断,后剩下桓氏称雄。公元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皇帝。当其称帝时,刘裕率兵攻人建康,杀死桓玄,并灭其全族,恢复了晋安帝的皇帝名义,却实握朝政大权。后又累积战功,树立威望,公元年,刘裕终废晋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在此时期,六世祖赖匡,字廷辅,于晋元兴年间(~年),由太守入朝,力佐晋室。义熙间(--年)累官至太尉,参佐朝政,加相国,封茹公,但因刘裕专权,晋室危亡在即,慨然日:“无人食西山薇久矣!"遂弃爵归隐。殁元熙元年(年)。七世祖赖硕,字仲方,官任太常侍少卿,因父相国辞位,承父志终宋不仕。南朝元嘉间(--年)同弟赖毅,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江西揭阳,途经福建汀州、江西石城丹阳,“追寻忠诚公芳踪,避居故地揭阳之桴源"。“当仲方迁揭阳时,徐道复自始兴北陷南康,陈霸先自始兴进军南康,隋末林士宏又窃据虔州,故吾赖氏遂敛迹宜黄界之桴源,密箐深林,冥鸿韬晦,盖自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见清乾隆赖晋《赖氏迁徙考》),可见,硕公从松阳迁宁都时,赣南有诸侯纷争,乃敛迹隐居山高林深的老祖居地桴源。这是赖氏第二次迁入桴源。后来,因洪水为患,仲方公又迁出清泰乡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镇)。当时,洪水冲毁屋宇、顺流而下,见本宅金花鼓停在金精山堑口(今宁都县城郊翠微峰下之迳口、背村、下廖一带),看其地势平坦,暂住于此,但虎伤牛畜,不宜久居。即于元嘉末年(公元年),迁至雪竹坪(又称赤竹坪,在今宁都县城老衙背一带)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遂号“筑室翁"。赤竹坪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虽属洪荒,而竹木茂密,经逐年开发,勤劳垦种,也日愈丰裕。当时,赖氏在赤竹坪开发的范围是:东至猪冈山,西至复船冈、鹅鸭塘,南至螺石寨,北至当口岭。所建厅堂,气派非凡。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阁日“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染王门半点尘"之句。(遗医院老衙背巷道中)。
(执笔人:赖观扬)
四、宁都赖氏昀蕃衍播迁
(一)宁都赖氏的蕃衍
赖忠诚自西晋初迁居宁都桴源,传到七世硕公仲方,于南朝元嘉末在赤竹坪(即雪竹坪)开基。在赤竹坪衍居余年后,丁口大发,是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赖仲方生三子,长子赖徽,字文献,生子:辰(老谱之载,有称夭者,有称为官外徙者,待考)。次子赖郁,字文华,生子:定,字大用,陈宣帝太建间,官潭州转运使,遂家潭州(今湖南长沙境)。三子,赖灿,字文辉,生子七:赖昭,字宣著,生子四:埙、篪、琴、瑟;赖得,字宣仁,生子三:标、极、枢;赖度,字宣仪,生子五:诚、忠、佑、奉、瑞;赖明,字宣光,生子二:杞、松;赖思,字宣绎,生子五:兰、蕙、芷、荪、萃;赖求,字宣行,生子三:播、扬.、抑;赖彦,字宣杰,子一,栋,以上总称“七宣"八派,各派子孙繁盛。
经百余年几代人开发,雪竹坪传至孙辈赖宣著(又名昭)七兄弟,已“人烟日繁,俨然胜地",初具城镇规模。隋开皇十八年(年),地方官奏请朝廷以雪竹坪为虔化(宁都古县名之一)县治。朝廷准奏,议授赖宣著诸兄弟爵秩,赖宣著辞日: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赐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周回二十五里田地贸易,置换雪竹坪作官署衙门。宋绍兴23年癸酉(年)虔化县复名为宁都县至今。从雪竹坪设县治始,宁都古城延续到现在,一直都是县衙或州署所在地,已经有0多年的历史。为念赖氏开拓之功,当时朝廷在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封赖文辉“神司神",建“神司庙"于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封赖文华为“华表神",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即削筋街,建“华表庙",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孕惠庙连日演戏庆祝。封赖文献为“灵山神",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内建“灵山庙”。《宁都直隶州志》载:“《辛酉志》日: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后人为纪念赖仲方开发县城奠基雪竹坪(今更名梅江镇)所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宁都州衙背建“仲方公祠"。举人陶庄作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掌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在仲方公祠西片建“文辉公祠"。为发展教育,乾隆三十三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西、文辉公祠之东建“松阳试馆";嘉庆二十五年,在仲方公祠后蔡屋巷内高棚下又建“赖溪试馆"。均为童生考试上进之用。并历代修葺与保护赖仲方墓(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存于县城南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考,宁都县城有赖姓四祠:①赖氏祠,位于东门背街南口,祠背北朝南,今辟为民居。②赖氏宗祠(仲方公祠),位于老衙背东巷北侧,高棚下巷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照壁有“雪竹凌云"四字。此祠曾是首次设立宁都女子小学的地方。医院。③赖文辉翁祠,位于赖氏宗祠西边,与宗祠I医院。④赖宣著翁祠,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祠背北朝南,祠犹存,今辟为民居(见曾材《宁都城厢的各姓祠堂》)。宁都乡村现存有:①肖田桴源赖氏宗祠(雪溪公祠),②石上莲湖赖琴公祠(昭公裔祠),③竹笮新街官竹园本鼐翁祠(腾公裔祠),④会同大斜士济祖祠(昭公裔祠),⑤固村岚溪(原名上砾)士贤祖祠(昭公裔祠)等五祠n
(二)宁都赖氏的播迁
因雪竹坪改为虔化县治,“七宣"公子孙各徙一方。赖昭公,依俗留守祖业,居原处。与夫人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长子埙公,字声和,支分虔化县城和县内湖田、上下七里、陂头、罗家排}、大斜、武村(上砾)和云(南)、(四)川、香港、台湾及美国。三子琴公,字声清,于唐贞观丁亥(年)徙莲湖,为莲湖始祖。二子篪、四子瑟失考。
赖得公官至太尉,与夫人黄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三:标、极、枢。标公,仕唐,直殿将军,由揭阳(今宁都县,下同)移居福建上杭古田,派下十一代皆世袭将军。极公,由揭阳迁福建宁化县石牛村开基。枢公,由揭阳徙福建清流县黄家地立基。
赖度公配邱氏,“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夫妇合葬热水岭,子五:诚、忠、、佑、奉、瑞。世居清泰乡(今宁都肖田乡),后分徙吉安、永丰、万安、抚州、宜黄、建昌、南丰、乐安、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
赖明公配徐氏,子二:杞、松,分徙水西(抚州)、宜黄、乐安等处。
赖思公配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五:兰、蕙、芷、荪、萃。兰公,徙石城秋溪。蕙公,徙石城小弼。芷、荪、萃三公居官竹园。后芷公裔外徙,荪公裔徙安远上林(濂江)、广昌驿前,萃公裔居官竹园、信丰小江等地。
赖求公配符氏,与兄思公曾游帝都,见高孝基,基大奇,为赞其行,赠券以归。子三:播、扬、抑,分徙赤坳、湖田桥,今会昌、瑞金、上犹水垅孜等地。
赖彦公配王氏,隋开皇十七年(年)任扬州州判,遂家扬州,子一:栋,后裔又迁河南、江西等地。
雪竹坪自赖仲方开创以来,不仅宁都地方昌盛,而且客家赖氏得到极大的繁衍发展,迄今后裔不但遍播江南各省,而且远徙港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美国等世界各国,后裔逾百万人口。故史书有称“赖氏望出颍川、南康"(注:南康指古代赣南郡名),然而南康郡(即赣南古郡名,相当今赣州市)之赖氏皆出自宁都。
综上所述,赖仲方公南朝元嘉间,为避战乱重返祖居故地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元嘉末定居雪竹坪,开辟洪荒,拓荒筑室,“理乱不闻,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诗礼传家",使赖氏由弱到强得到发展。仲方公开发了宁都县城这块风水宝地,不但使子孙兴旺发达,而且也为本邑百姓创业造福。以至开皇十八年,官府看中,易为县治。当今繁华之际,莺歌燕舞之时,宁都人永远不会忘记当初开拓奠基第一人。正是:梅水有心归赤竹,硕公受意奠州城,歌舞升平曾记否,当初拓荒第一人,功德千秋有评说,流芳万载裕百姓。
(执笔人:赖华)
赖建懋赖德勤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